摘要:鳳冠霞帔的形態(tài),是從宋代、明代固定下來的,起源則要追溯到久遠的原始時期??兹浮豇B等鳥兒被人們視為具備神力的圖騰,并加以崇拜,逐漸發(fā)展為鳳凰神鳥的美麗形象,《說文》說它“見則天下大安寧”,代表著吉慶、祥瑞與安寧。因而,古代女子便選用鳳凰...
明代《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這篇小說,描寫官宦人家結(jié)婚:“花燭之下,烏紗絳袍,鳳冠霞帔,好不氣象。”我們在戲曲與影視劇中,常見官宦、富家女子出嫁時,頭戴一頂鳳冠,身披兩道霞帔,華麗無比,代表著女子華貴的身份,其中也蘊藏著許多歷史訊息。
鳳冠霞帔的形態(tài),是從宋代、明代固定下來的,起源則要追溯到久遠的原始時期??兹?、雉鳥等鳥兒被人們視為具備神力的圖騰,并加以崇拜,逐漸發(fā)展為鳳凰神鳥的美麗形象,《說文》說它“見則天下大安寧”,代表著吉慶、祥瑞與安寧。因而,古代女子便選用鳳凰來作發(fā)飾的造型。
唐:首次記載
“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間俗衣服。虹裳霞帔 冠,鈿瓔累累佩珊珊”,這是白居易的長詩《羽衣霓裳舞歌》中的句子。想當年,表演羽衣霓裳舞的美人容顏如玉,舞衣不是平常衣服,而是霓虹般的裙,彩霞般的霞帔,戴著步搖冠。這里的霞帔,指隋唐時女郎喜歡披在肩上的長條絲帛彩巾,也叫帔子、披帛,圖案精美,垂掛飄拂,風(fēng)韻更美。這是步搖冠與霞帔組合的首次記載。
當時的步搖冠,多裝飾鳳,也就是鳳冠。晉代王嘉《拾遺記》說,晉代大富豪石崇特別豪奢,連家里的寵姬翔風(fēng)等許多家伎也戴鳳冠,就是插著金鳳釵。唐代皇族女子李倕墓就出土有插金釵、貼翠羽的鳳冠。懿德太子李重潤墓石槨的外壁雕的女官,戴嵌珠花的頭冠,插兩支鳳釵,鳳口銜著玉佩。燕妃墓壁畫中舞人披披帛,梳發(fā)鬟,有金花飾,垂下鳥狀、綴羽的流蘇。傳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中佛母摩耶夫人也是戴鳳凰頭冠,左右各有兩博鬢,垂珠滴。
這三處頭冠都可稱為鳳冠、步搖冠。唐代美人楊貴妃,在唐玄宗面前表演羽衣霓裳舞,就是這類穿戴。步搖輕顫,裙帔飄拂,該是怎樣的光彩奪目?
宋:正式組合運用
到了宋代,鳳冠與霞帔正式組合運用,成為后妃、貴婦之身份象征。
《宋史·輿服志》記:“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lǐng),長裙,霞帔,玉墜子。”皇后、妃子的常服,是次于翟(音同“迪”,dí)衣的禮服,叫做大袖或大衣、廣袖。宋代杜太后坐像,穿的就是大袖,淺黃色,極長,直領(lǐng),有寬袖子,配著長裙,淺青色霞帔。霞帔是祥云與鳳凰紋,搭在肩上垂下,綴有玉墜子。配戴前有鳳凰的團冠,貼著翠羽,鑲珠子,還有垂著珠滴的博鬢。珠翠團冠是宋代女子都戴的,杜太后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地位尊貴,自是用鳳裝飾。
著名的福州黃升墓,出土有很多服飾,保存完好,讓我們真實地看見了這位南宋少婦黃升的風(fēng)采。她穿的一件大袖,是她的最高禮服了。因為黃升出身普通官宦人家,不能穿翟衣、霞帔。此服也是絳黃色羅制作,內(nèi)有襯里,對襟,寬袖,背面縫一個三角形兜子。它配的是類似霞帔的直帔。
黃升墓同時出土有兩件長條佩帶,都是素羅地,滿繡十多種四季纏枝花紋,五彩繽紛。其中一件出土?xí)r掛在身上,呈V形,前端綴著金質(zhì)圓形墜子。高春明先生在《中國服飾名物考》中考定,這兩件就是直帔,配大袖穿用的,與杜太后像一樣,前端垂在身前,后端納在身后的兜子內(nèi)。不過黃升墓未見出土頭冠,幾件鎏金銀釵是簪于發(fā)髻。
宋代福州茶園村墓、江西德安周氏墓也都有同類大袖、直帔、墜子。周氏發(fā)髻上還戴金絲編結(jié)的特髻、簪金釵等,有一件金釵還連綴珍珠網(wǎng)罩,里面放香囊,形似步搖。宋代記載禮俗的《夢梁錄·婚娶篇》說,當時婚嫁要準備金飾的黃羅大袖衣、裙子、特髻:“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段紅長裙,或紅素羅大袖段亦得。珠翠特髻,珠翠團冠”,和這些實物是吻合的。
宋代后妃的最高級禮服,《宋史·輿服志》載,要穿祎衣,也叫翟衣,飾翟紋;戴龍鳳花釵冠,大花、小花各12株(其他貴婦的冠依次減少花樹,皇太子妃只有18株),兩邊有博鬢。冠飾九龍四鳳。宋代多位皇后像就都是戴著這種鳳冠,也就是《金史·輿服志》記皇后的“花株冠”(見孫機先生《玉屏花與玉逍遙》一文)。
真宗皇后像的鳳冠,前有大龍,后有龍鳳,仙人隊,絢麗奪目;宋徽宗皇后像,鳳冠是左右三博鬢,飾滿人面鳥身的飛天和大朵珠花,前有貼翠大龍,龍口垂下累累紅穗球、珠滴,冠口沿處彩畫仙人隊;欽宗皇后像之鳳冠也是此類形制,金翠龍鳳飛騰,上嵌滿珠子,紅、黃、粉三色花朵與綠葉襯滿,仙人成排,博鬢上有游龍紋。高宗皇后之鳳冠亦然,都充滿華貴之氣,與文獻記載基本吻合。
宋代,富貴人家也把鳳冠給歌姬舞女戴。如南宋史浩的《柘(音同“這”,zhè)枝歌頭》詞,寫跳柘枝舞的“柘枝嬌女”,戴鳳冠,纖腰束素,遍體錦衣裝,來獻呈歌舞。道教女神也受現(xiàn)實影響,如晉祠圣母殿里的晉水女神像,頭戴鳳冠,有金色的云紋、鳳凰、花株。
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朝元圖》里,西王母端莊地坐著,穿大袖衣,戴金質(zhì)龍鳳冠,冠中有“坤卦”標記,標明她的身份。道教的碧霞元君、天后媽祖等造像,也多是戴鳳冠。
元代楊顯之《瀟湘雨》雜劇第四折有句:“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云霞五彩帔肩兒”,說明當時鳳冠霞帔很流行,但留下資料很少。元代張士誠母親曹氏墓出土有一些衣物,其中的幾何紋地團龍團鳳紋花緞綬帶,當就是霞帔。配戴的冠用竹絲編冠體,外蒙麻及黃薄絹,再鋪翠藍鳥毛,出土?xí)r色艷如新,即鋪翠工藝。冠外再加九根金絲箍牢,整件冠有起伏的弧線。冠沿綴著幾塊桃形的鑲金邊玉片。其工藝可追溯到金爵釵、唐代李倕墓鳳冠、宋代鳳冠等。
明:正式納入禮制
明代,鳳冠霞帔作為后妃、命婦的著裝,被正式納入禮制。鳳冠的工藝、造型在前人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不過是踵事增華罷了。按地位高低不同,花紋、顏色、用料也不同。但從實物來看,也用細竹絲扎成冠體,再蒙上絲帛而成,口緣上鑲金口圈一周。鳳凰也用鋪翠(點翠)。冠上也加翠鳳、金龍、寶石珍珠,滿頭珠光寶氣。
《明史·輿服志》載,皇后受冊封、拜廟等穿袆衣(翟衣),戴鳳冠,制式是飾九龍四鳳,大小花十二樹,兩邊有兩扇或三扇博鬢,還飾珠花、花鈿等。冠的口沿還有翠口圈、托里金口圈等。在明代類書《三才圖會》中,即有鳳冠白描圖。鳳冠實物有在萬歷皇帝與兩位皇后合葬的定陵中出土,一頂是孝端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一頂是孝靖皇后的九龍九鳳冠,龍鳳數(shù)目和史書記載略有不同。
十二龍九鳳冠,滿布點翠的翠云、翠葉,加朵朵金掐絲工藝制成的珠花,寶石為花心,外繞圈圈珍珠。金累絲工藝制作的騰龍,點翠制成、小紅寶石為目睛的飛鳳,分布于冠頂與前后左右,口銜珠寶制珠滴。冠口是金口圈,上飾寶石珠花。左右有金屬絲編的三扇舌狀博鬢,每扇飾金龍、珠花,邊垂珍珠珠滴。若戴上它,博鬢和珠滴會隨著步履姍姍移動,更增美觀。孝端皇后,是萬歷的結(jié)發(fā)妻子,但不為萬歷所喜,雖當了皇后數(shù)十年,卻未必幸福。面對這頂鳳冠,我們仿佛可以見到孝端皇后戴著它,端莊而坐,華貴而又寂寞……
定陵還出土有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孝靖皇后的三龍二鳳冠。這是配皇后常服(大衫、霞帔或團衫)戴用的龍鳳翠珠冠。說到孝靖皇后,兩頂鳳冠的龍鳳數(shù)目,都比孝端皇后少,似與她的不幸身世有關(guān)。她名義上貴為皇后,實則是追封的。她本是宮女,為萬歷皇帝生下皇長子(后來的光宗皇帝),由于萬歷想封寵妃鄭貴妃之子為太子,一直冷落她,被打入冷宮。定陵出土她的隨身用具,都是很破舊的,她的鳳冠與精美的衣裙,是兒子當皇帝后,為了補償她才放入,她生前何曾戴用過呢!
皇妃、太子妃、王妃的鳳冠、服裝,則比皇后低一級?;实鄣腻又荒苡螟P飾鳳冠,不用龍。王妃則用九翟冠,郡王妃是七翟,不能用鳳。這與《宋史》所載相似。配翟衣為禮衣。常服是鸞鳳冠,配金繡鸞鳳的諸色團衫。但實際上,南昌明代寧靖王夫人吳氏墓也出土鳳冠,飾金鈿花、金鳳釵、簪子和小珍珠數(shù)千顆。還出土了大衫與兩條霞帔,霞帔也納于大衫身后三角兜子內(nèi)??梢娝未贫戎苯佑绊懥嗣鞔拇笊馈?/p>
明代命婦禮服,配用一種似冠的特髻,也不能用龍鳳,只用珠翠、金銀制翟、孔雀配珠寶牡丹、葉、花鈿、翠云、金鈿、結(jié)子(珠滴)等,數(shù)目上依命婦的丈夫官階高低不同而遞減,一品叫山松特髻,用得最多。常服則配珠翠慶云冠,也是飾翟。
明末小說《醒世姻緣傳》85回,寫小說主人公狄希陳為老婆薛素姐購置了一身袍帶,素姐為了炫示自己官太太的身份,忙穿戴起麒麟袍,系上銀帶、羅裙,還“戴了滿頭珠翠,雪白大圓的珠子挑牌,拔絲金鳳銜著”,也是戴裝飾翟之冠。
類似的如山東曲阜六十四代衍圣公側(cè)室張夫人像,頭戴之冠正中有珠寶牡丹,環(huán)繞七只珠翠之翟,左右還有金鳳釵銜著珠牌。六十五代衍圣公原配張夫人像、六十五代衍圣公側(cè)室陶夫人像、六十七代衍圣公繼配呂夫人像,都戴此類冠,穿圓領(lǐng)蟒袍、玉帶,比素姐這位官太太高級,但同屬明代制度。冠雖飾翟,多俗稱為鳳冠了。
在深宅大院之中生活的這些夫人,各有不同的面貌,或嚴肅,或可親,或蒼老,同一種服飾之下,卻不知都有些什么故事?
清:普及至民間
清代,鳳冠霞帔仍運用廣泛。
如《紅樓夢》第五回,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