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制”這個詞類似于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須知,古代社會是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看待的。結合搜集的資料,本文認為可將漢服眾多形制劃分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別,以簡馭...
“形制”這個詞類似于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須知,古代社會是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看待的。
結合搜集的資料,本文認為可將漢服眾多形制劃分為以下四大基礎類別,以簡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
(上衣下裳分裁制)
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漢服體系中最古老的形制。漢語所謂“衣裳”就是來源于此。
說漢服有四千年歷史,那么上衣下裳制就有這么長的歷史。
《易經》中說此制為黃帝堯舜時所創,取之于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間色”(上衣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好比是“天玄地黃”(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故最高級別的“衣裳”多為黑色、黑紅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也是歷代男子禮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比如冕服、玄端:
特點是無章彩紋飾
上衣下裳制產生流行的主要時代是先秦,是漢服的源頭、基礎形制,后文介紹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上衣下裳也是適應性最廣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華貴嚴肅的禮服,也可以是方便輕松的常服,漢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褲制本質上也都屬于“上衣下裳”。
2:深衣制
(上下連縫制)
深衣制形成于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當時的社會正發生著深刻轉變,深衣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也即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縫綴在一起,最后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場合)時的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
深衣有兩大類:直裾和曲裾。主要作為正規場合禮服,男女皆穿,它大氣儒雅、中正平和、風韻滿滿。
直裾:左大襟從前胸繞到右后方之后垂直而下,故稱直裾,簡潔干練、中正肅穆,它是歷代男子禮服的通用服飾,影響極其深遠。
▲▲ 漢樂府詩《陌上桑》中的美女羅敷,“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除此之外,還有上衣下褲形制等等。上衣下褲是歷代男子常服之一,用于勞作及日常穿著等,十分方便,是勞動者的工作服:
總結:
最開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不限男女, 但后來男子著裙裳逐漸被長衫袍服所代替,“上衣下裳”和深衣由日常生活逐漸退隱到禮儀祭祀中去,成為漢服禮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女子著衣與男子款式大致相同,到了漢代以后,女子漢服又從從連體的深衣重新回歸到上古上下兩截的穿法。隋唐時常說的襦裙裝,上襦下裙,其實就是“上衣下裳”的一種,只不過襦稍短些、裙稍長些,它其實也是上衣掖在裙里,只不過將裙提到了胸部。到了明代,基本上相當于又一次復禮,恢復了上古那種正統的“衣裳”制式。
漢服四大形制,“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