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而中國的政治歷來被稱做“衣冠之治”,在《論語》《禮記》等古代通用的教科書中,都有對于服飾和禮儀制度的詳盡表述。如《禮記-坊記第三十》中寫到“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而中國的政治歷來被稱做“衣冠之治”,在《論語》《禮記》等古代通用的教科書中,都有對于服飾和禮儀制度的詳盡表述。如《禮記-坊記第三十》中寫到“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
漢族服飾與漢族的禮法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一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會對本朝的服飾制度做詳細規定,規定其等級制度和應用場合等,漢族史冊中對此都有明確記載。比如冕服。
《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明確記載衣裳形制,也就是上衣下裳。黃帝時期相當于仰韶文化階段,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衣裳制后來發展成冕服,根據金文釋讀,冕服制度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時期。大盂鼎、毛公鼎、吳彝、頌敦等青銅彝器都有賜服的記載,這時冕服已成為法服(禮服)。
顏色方面要求上下協調,選用五種正色為佳:青、赤、黃、白、黑,總之應選用深色調,不能用翠、嫩、淺、花一類淺色。上蒼下黃、上黑下紅是經典組合,也是傳統禮服的一貫配色方案。
文飾中除了龍鳳、麒麟、玄武、翟鳥外,還有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這些都是有寓意象征的文飾,如: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
山-取其穩重,
龍-取其應變,
華蟲(一種雉鳥)-取其文麗,
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后來在其中繪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潔凈,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養,
黼(斧形)-取其決斷,
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
在穿戴方面,要求女子插副笄,男子戴發冠。另外,蔽膝、紳綬、組玉、絲履不可缺少,如果有條件,男士還應該佩上寶劍,手執笏板。這些繁瑣的要求,都體現了禮的需要。
而漢服中最典型的 ,則在古文獻被明確其形制“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簡單的解釋一下:
深衣的下擺由十二片布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個月,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狀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規矩,所謂無有規矩不成方圓。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這里面當然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蘊藏的含義,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
如果說漢服灑脫出塵、寬博大氣的直觀感覺體現了它的外在美,那么與禮制的結合無疑體現了漢服的內在美。
作家龍應臺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儉樸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里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么符號會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在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蘊。”
我想這位農婦可能并沒有多大的學問,但是中華自古對于“禮”的重視已經潛移默化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被每個普通的中國人所承襲。這似乎也是先人智慧的體現,把禮儀教化融入到與人們最貼身的衣飾之中,也才能真正造就一個曾令世人矚目的禮儀之邦吧。
但是漢服漸漸消亡之后,禮儀似乎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今天,中國人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西式禮儀,而知禮守禮、有紳士風度這樣的形容詞也更多的應用在西方人的身上,倒是在亞洲其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度,禮儀被很好的保存下來。
禮儀隨著服飾的消亡而旁落,這大概是命運和我們開的一場玩笑。不過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丟失的東西至少在其他國度被保存了下來,當有天意識到的時候,至少還有找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