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簪花是指將花朵戴在發髻或冠帽上的一種民俗現象。簪花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唐宋時期最為盛行。
簪花是指將花朵戴在發髻或冠帽上的一種民俗現象。簪花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唐宋時期最為盛行。
簪花一事,于女子而言,自古以來都是太平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你看見哪個男的頭上戴朵花八成要以為他腦子有問題。可其實在古代,男子簪花也是一種風俗,更是一種“時尚”。
“男子簪花”是指古時的男子用時令鮮花,或金銀、綢絹等制成假花插于發髻、鬢角或冠上,作為裝飾或禮儀程序的一種風俗。據考,所簪之花樣式繁多,如茱萸、木槿花、薔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
“男子簪花”最早見于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卷五十八:“(梁簡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詩書曰:‘……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 為古,高樓懷怨……’”
九梁是指朝冠上裝飾的九條橫脊。梁數多少,因官品之高下而定。可知,在南北朝時期的梁國,至少在梁國的上流社會,男性簪花,并無貶低之意。
男子簪花的風俗據傳是始于古時重陽的茱萸會。茱萸會,解釋為古俗重陽節佩茱萸,相約登山宴飲。漸漸地,簪花之風也就從一種節日的風俗,逐漸復刻在其它有宴飲的節日中了。簪花習俗如今雖不多見了,但重陽節插茱萸避邪、戴菊花以祈求長壽的傳統習俗卻是從古沿襲至今。
關于男子簪花的記錄,在正史中大多是和禮制有關。自唐代開始,便有皇帝為大臣賜予簪花的先例,給大臣們所簪之花的種類,也會根據官員品階的高低而有所區別。發展到宋朝的時候,相關的禮儀制度也逐漸完善起來。
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亦有諸多對簪花的描述,例如《水滸傳》里描寫梁山好漢們頭上簪花的情景便著實不少。《西游記》中也有簪花的故事:一次,八戒行走在山坡邊,隨手便采了幾朵野花插戴在帽檐上,卻被孫猴子搭訕打趣:“你這呆子,還愛美,丑著呢!”
明代宮廷雖猶沿古制,不過已大大地刪繁就簡了。簪花宴在明英宗時,就已經成為了“故事”。到了明末,民間如果男子簪花,就會被認為是笑話了。滿清之時,除了新進士簪花禮的記載,男子幾乎都不再簪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