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今天極有關注度的大明朝,成為普通老百姓一枚。那么,一件很痛苦的現實便是:規矩多。如果僅看朱元璋開國時期創立的明朝社會體制,以及那個體制下老百姓的生活,我們恐怕很難把明朝同“豐富多彩”四個字聯系在一起。因為朱元璋所創造的社會體制,是一...
一、 衣食住行都是規矩
回到今天極有關注度的大 ,成為普通老百姓一枚。那么,一件很痛苦的現實便是:規矩多。如果僅看朱元璋開國時期創立的明朝社會體制,以及那個體制下老百姓的生活,我們恐怕很難把明朝同“豐富多彩”四個字聯系在一起。因為朱元璋所創造的社會體制,是一個等級森嚴、條令嚴苛、管理嚴格、簡樸刻板的世界。
明朝的規矩名目繁多,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嚴格的條令,違規的代價很大,稍微不留神就很可能是牢獄之災。就以穿衣服來說,明朝初期特別是朱元璋統治時代,是一個穿錯衣服后果很嚴重的時期。
明朝社會階層有嚴格劃分,不同等級的人群都有各自穿衣服的規定,一旦穿錯就等于是“僭越”大罪,將被國家處以重刑。但要想不在穿衣服的問題上犯罪,卻也是相當辛苦的,尤其是如果我們以現代人身份穿越到明朝,想要不栽在這條上更是困難。一是要考驗自己的背書能力,明朝穿衣服的規矩極其繁瑣,從發型到服裝無所不包,比如束頭,全國的成年男性都要束發,官員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著黑靴。
士子百姓要戴四帶巾,穿雜色盤領衣,不得穿玄黃顏色。教坊司樂工要戴青色頂巾,系紅綠帛帶。女性方面,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允許戴銀質首飾并在上面鍍金,耳環可以戴黃金耳環并佩珍珠,鐲子則必須佩帶銀鐲子。
樂妓要戴銀角冠,絕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樣的衣服。上面的這些規定,只是衣著服飾規定的籠統內容,具體到穿衣的面料、樣式、尺寸、顏色上卻更是條令多多。
王公貴族和職官,有權穿著錦繡綢緞,普通老百姓家只準穿著素衣綢緞。商人更慘,只能穿絹和布,有錢也不能穿綢子。而具體到官員身上,不同等級的官員,穿衣服的規定也是不同的,官員之間身份的差別,主要通過官服上的圖案來界定,官職不同,官服上的動物圖案也就不一樣。
文武官員的服裝也有區別。這其中,擔負教育任務的教官們,也有特殊的服裝,各地教官上任,國家都要賜予衣服,同時學校的訓導,也要被賜予冠帶。生員們按規定戴軟巾,腰系垂帶,衣著襕衫。而在生員考取國子監后,則要被賜予遮陽帽,即明朝人所說的舉人圓帽以示區別。
不同的衣服,標志著不同的身份,我們如果穿越到明朝去,在大街上不用問,只憑路人的衣服,就可判斷出其身份職業。而我們如果生活在明朝,在不同年齡段,我們所穿衣服的改變也意味著我們人生的軌跡。和穿衣服一樣,吃飯在明朝,也是有學問的。
明朝人的飲食在明初也有嚴格的等級界限,比起元朝末年的享樂風尚,明朝初年吃什么、怎么吃都是件一不留神就要命的事情。
首先餐具就有嚴格的規定: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官員,酒盞要用金制,其他餐具用銀制;三品到六品官,酒注要用銀制,酒盞用金制;六品到九品官,除了酒注和酒盞用銀外,其他餐具必須用瓷。
在明朝初年的餐桌上,和穿衣服穿錯的后果一樣,宴會上擺錯一件餐具,也同樣是要被辦罪的。森嚴的規矩下,明初吃飯的內容也很簡單。
比起吃來,明朝人的住房同樣體現了森嚴的等級制。首先是王府的級別,明朝親王的府邸、正門、前后殿、四門、城樓都要用青綠點金裝飾,廊房要用青黑裝飾。而王府的規格乃至房間數目,也都有嚴格規定,親王如果擅自裝修房間,甚至多蓋府邸,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重了可以直接被處以謀反大罪。
公主的府邸則又有區分,不能用金色裝飾。官員的住宅規矩更多,根據不同的品級都有不同的規定,不但外觀上區別很大,甚至房間內部的廳堂以及桌椅擺放,規矩也同樣的多。外觀構造上,官員的住宅里不許建歇山轉角、重欄重栱,不許有彩繪圖案。
廳堂的房間數量,根據官職的大小也有嚴格區別:一品二品官員家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九架;三品五品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的廳堂,是三間七架。在屋脊門屋的圖案上,更有嚴格的區別,修錯了房,畫錯了圖案,對于明朝官員來說,很可能就是一輩子全完蛋。
老百姓的房屋,更是不能超過三間五架,連彩色裝飾都更不允許有。對于官員來說,這種住宅規定也是有繼承權的,比如某官員官居一品后去世,他的兒女們仍然可以住在一品官員等級的房屋里。如果房屋的圖案上,出現了諸如日月龍鳳等象征皇權的內容,同樣要以謀反論罪。
明朝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明朝開國之后,構成了明朝森嚴的社會秩序。按照明末歷史學家談遷的話說,也正是這種制度使明初成為了明朝歷史上“犯罪率”最高的朝代。
生活在明初的老百姓,有時候一不留神就會犯法。比如穿錯了衣服要犯法,朱元璋在位時,曾經有軍漢當街踢球玩樂,出汗了為涼快,就把褲腿挽起來,結果一挽褲腿就“違制”了,接著一群公差上來,把這群軍漢抓走,不久后宣判。所有挽褲腿的軍漢挽褲腿的腳都被砍掉。踢球尚且那么大風險,處處都要謹慎。如果生活到朱元璋統治的時代,想想都害怕。
二、 社會福利好
從明初的社會制度上看,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很多方面是很痛苦的。但事實上,無論明初還是明末,做明朝的老百姓,也有幸福的一面——福利好。
在中國歷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和“惠民藥局”。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鰥寡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
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里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么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朱元璋甚至還曾經于南京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于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也算是一項很大的福利。
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斗、庫布一匹。以至于許多生活并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里面不走。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于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更牛,并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制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3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部分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里,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變后的北京保衛戰,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拚殺,戰前京城的百姓甚至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持朝廷。
而在戰斗打響后,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斗,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明朝中后期雖然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邊鎮百姓常常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并擊退強敵的佳話。
三、奮斗在明朝
如果穿越到明朝的城市,特別是中后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里,那么你的生活將是豐富多彩的。
明朝的市民文化有多繁榮,看看《明史》上的形容就知道了。由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加劇,明朝的城市也高度繁榮。人口數量激增,行業魚目混雜,三教九流云集,在這樣的城市里,一個人奮斗的途徑,也變得日益多樣。
比如說如果你是一個文士,考科舉考不上,放到其他朝代,要么做個教書先生,要么回家種地,很可能清貧一生,放在明朝卻有許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給官員做師爺,給商人做參謀,甚至還可以去給戲班子寫戲。
走在明朝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各色人等:志得意滿的達官顯貴、衣著華貴的商人……甚至連婦女都有許多新職業,比如出入于官宦小姐家的女幫閑等。許多當時造訪中國的歐洲傳教士認定,明朝城市的繁榮程度遠在同時代歐洲城市之上。每一個明朝城市在外人眼里,都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花花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做老百姓,奮斗的內容,也是可選擇的。比如如果你要打工,到了一個城市后,首先要找當地的“會館”,也就是由你的老鄉開的招待所,在會館登記注冊后,就可以白吃白住,然后會館負責給你找工作,找好工作后就可以合法在當地自食其力,但是,如果你工作不滿一個月就自己辭職,后果就是嚴重的:名聲算臭了,在當地無法再混了。
明朝城市的工作在當時也是五花八門,除了可以做工人,做傭人外,就算是青皮混混,在城市里也有行業——青手。這個職業有兩個業務,一個是打人,比如收人錢財后替人修理人;二就是替人挨打,比如某人犯了事,要被衙門打板子,不想被打,就可以花錢雇青手替自己挨打,通常挨一次打收費十兩,干這個行業,就算沒膽量打人,只要能咬牙挨打,也絕對有機會發財。
按照當時規定,秀才都有國家補貼,這個到了明末也照樣有,但數目300年來基本沒變,物價卻翻了不知多少倍,這些錢放在明初,足夠給秀才養家糊口,放到明末,卻連喝西北風都不夠。這種情況下,明末的秀才也只好自謀生路,個別沒骨氣的,就要求人接濟,成語“打秋風”就是這么來的。而有骨氣的秀才很多也都轉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