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章紋的形成,不僅表明服飾等制度的形成,而且還賦予了等差服飾象征意義。中國古代的服飾,不只具有穿戴御寒、保護身體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別等級,明貴賤”的作用,還具有了代表政體與國威,表現社會價值取向的意義。
周代冕服多為玄衣、纁裳,上衣顏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表示黃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統(tǒng),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
衣服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十二章紋并不是任意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義。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穩(wěn)重,象征王者鎮(zhèn)重安靜四方。
龍,取其應變,象征人君的應機布教而善于變化。
華蟲(雉雞),取其文麗,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淺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潔凈,象征冰清玉潔。
火,取其光明,表達火焰向上,率領人民向歸上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養(yǎng)、養(yǎng)人之意,象征濟養(yǎng)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決斷之意。
黻(雙獸雙背形),謂君臣可相濟,見善去惡,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惡向善的含義。
十二章紋的形成,不僅表明服飾等制度的形成,而且還賦予了等差服飾象征意義。中國古代的服飾,不只具有穿戴御寒、保護身體的功能,也不局限于“別等級,明貴賤”的作用,還具有了代表政體與國威,表現社會價值取向的意義。帝王穿上繡有十二章紋的袍服,不僅僅表示他是萬人之上的一國之君,他還要了解社會,體察民情,樹立正氣,倡導社會的和諧;他要有賢君之的德,以江山社稷為重,明是非,辨曲直,率領人民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穩(wěn)健發(fā)展。為人民謀福祉,為社會譜和諧,這就是一個賢能、開明、睿智君王的責任。帝王的服飾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表達了這樣的信念。因此,十二章紋“作為一種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符號,它們既是天地萬物之間主宰一切、凌駕其上的最高權力的象征,亦是帝王們特定的服飾文化心態(tài)(賞用性)和價值取向(追求政治上的‘威懾效應’、‘轟動效應’,政治需求高于生理需求)的形象化反映”。
十二章紋的色彩,根據典籍,大致如下:山龍純青色,華蟲純黃色,宗彝為黑色,藻為白色,火為紅色,粉米為白色;日用白色,月用青色,星辰用黃色。這樣就有白、青、黃、赤、黑五色,繡之于衣,就是五采。
古代帝王在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場合下,穿十二章紋的冕服,因此十二章紋為最貴,依照禮節(jié)的輕重,冕服及其章紋有所遞減。那么,王公貴胄、文武百官的禮服(冕服)及其章紋也是依次遞減的。王的冕服由山而下用九章,侯、伯冕服章紋由華蟲以下用七章,子、男冕服由藻以下用五章,卿大夫冕服由粉米以下用三章。除了冕服由大裘冕依次遞減為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之外,繡在冕服下裳上的章紋也是遞減的。
此外,所戴冕冠的旒也依次遞減。大裘冕屬于帝王吉服,凡祭祀昊天、五帝時服用。袞冕次于大裘冕天子、上公祭祀先王時服之,天子用十二旒,每旒用玉十二顆,公服袞冕較天子降一等,冕冠用九旒,每旒用玉九顆;鷩冕又次于袞冕,祭祀先公、饗射時服之,天子冕服用八旒,冕服繪繡七章,其中衣繪三章,裳袖四章;公、侯、伯的冕冠垂旒與冕服繪繡章紋依次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