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繼承周禮,歸納了儒家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藝名列第三。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射禮文化蘊含的德行修養、人際法則、尚武精神,均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是最具活力和儀式感的載體之一。隨著儒學興盛,射禮尤其是鄉射禮文化影響了此后2000多年...
孔子繼承周禮,歸納了儒家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射藝名列第三。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射禮文化蘊含的德行修養、人際法則、尚武精神,均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是最具活力和儀式感的載體之一。隨著儒學興盛,射禮尤其是鄉射禮文化影響了此后2000多年中國人的生活。
雖然清代以后射禮日漸式微,但近年來隨著傳統箭術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社會上有一些社團興起了對傳統箭術、射禮的研究、復興活動。北京“控弦司”、南昌“陽明弓道”等社團,因其對射禮儀程、服飾、用具的考據更為嚴謹,已然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鄉射曾有深厚社會根基
射箭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芄蘭之葉,童子佩韘(象骨制的一種鉤弦用具,古代射箭護具)”,早在《詩經·衛風·芄蘭》中,就記載了古代人民射箭技藝普及之早的現象。曹植名作《白馬篇》,也用“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一段濃墨重彩描述“幽并游俠子”們瀟灑的射藝;類似的還有王維名篇《少年行》名句“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傳承人楊福喜表示:“中國在3萬年以前就有使用弓箭的證據。事實上,傳統箭術在我國古代社會普及度很廣,制作技藝也遍布各地。只是因歷史原因,現在保存下來的沒有幾家了。”
北京“控弦司”社團的吉恩煦是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生,一直專注于復原傳統禮儀 ”對號著裝。用具則包括“侯”(靶)、“乏”(屏風)、“楅”(禮儀箭架)、“樽”(陶瓷酒樽)、大鼓、古琴、酒水等。一項似乎屬于體育范疇的項目,竟然能與古樂、酒文化聯系起來。再看鄉射禮的儀程:迎賓時的唱名,酬酢、請射、成耦時的相互拜見或敬酒;誘射、初射、再射、終射、撤射等比賽流程后,旅酬、送賓等環節又是一輪敬酒和行禮,配上古琴裊裊的伴奏,讓整個射禮在一片優雅、雍容的氣氛下進行,所謂“射禮”實至名歸。
射禮是一種和諧的交流
射禮淡出中國人的視線久矣,其豐富的儀程很容易讓剛接觸的人備感困惑。是什么讓一項全世界人民大多只用來狩獵、競技的項目,唯獨在中國形成“射禮”這樣的文化行為呢?
“孔子說,射以觀德。后人又說,字如其人。”黃煒林認為,寫字與射箭一樣,都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從中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楊福喜射了幾十年箭,他最深的體會就是,射箭能讓浮躁的心很快安靜下來:“我有時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多累都要去院子里射幾箭。射箭時你要摒除雜念、放緩呼吸,射不中也不能急躁氣餒,這樣心態怎么會調整不好呢?”
古人在研究射禮時,首先重視的就是德行自律。在談到射禮的勝負時,會大度地表示:“射求正諸己,己正然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黃煒林表示:“射禮結束后,一般由勝者為負者斟酒,鼓勵他努力精進。在我們傳統的競爭觀里,失敗不是一種懲罰,而是勉勵人們來年再戰。射禮不存在人和人之間的對抗關系,而是自己對自己的挑戰,是一種和諧的交流,讓人體驗與激烈競爭的區別。這樣的胸襟,是把射術、射禮又往上提升了一個等級。”
傳統文化的活力與優雅
正因傳統箭術蘊含了如此豐富的文化、情操,堅定了“控弦司”“陽明弓道”等社團復興傳統射禮的志向。黃煒林說:“有人說射禮更適合擺在博物館,但我覺得它大可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對調和人際關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何況,在宴飲、古琴的氣氛烘托中,參加一場射禮比賽,大有古人曲水流觴之妙,這樣優雅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民族的特征。”
陽明弓箭社已經在實踐的路上走出了一段里程。羅成說:“目前第一家店已經回本。我們不但在籌備第二家分店,還計劃建設一個1000多平方米的戶外訓練擴展基地。目前參與市民絡繹不絕,更可喜的是回頭客很多。”在南昌,陽明弓箭社的發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每遇傳統節日,都能在重要的文化景點看到陽明弓箭社舉辦的鄉射禮。
羅成說,雖然弓箭社的盈利情況良好,但他們更看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希望我們的出現能改變以往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沉悶、繁雜、難理解的偏見。在我們這里,中國文化是可以穿在身上的服飾,是悅耳的古琴,是清新的茶,是充滿張力的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