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歷就是記錄寒暑夜旦者即為歷法。
所謂歷就是記錄寒暑夜旦者即為歷法。
主流的太陽歷大家都知道就是公歷,由西方傳入,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當然今天主要講的“太陰歷”也就是農歷,也有人叫它陰歷的,然而很多人總認為陰歷就是農歷,但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歷是陰陽歷結合的是增設有閏月的,而陰歷是沒有閏月。之所以這么叫是歷史遺留問題,當年除四舊的結果。后來普通人就把這兩者搞混了。
純為太陰歷者有伊斯蘭歷,以穆罕默德為紀元之始,穆斯林眾承用至今。
陰歷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于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恒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我國遠古時期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但是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個陰歷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差距相當大,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計算就增加閏月來解決這個問題,不然的話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過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于是乎就有了農歷。用天干地支搭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搭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六十年周而復始。(所以每隔六十年也叫一甲子)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什么叫十九年七閏月法呢?由于1回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個回歸年的話正好余出46個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置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復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在19年中設置7個閏年,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其實天干地支沒那么神秘哦,只是一種計數而已,就和阿拉伯數字一樣的概念。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后來隨著時間的演變就不斷地賦予它更多的含義了。
之所以叫天干地支是因為傳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橈用陰陽五行的變化來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所以通過推算可以得到黃帝紀元是從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開始。
這里吐槽下西方的歷法計算起點的不精確性,用耶穌誕生日為起算時間,而我們要嚴謹的很多。
比如《太乙數統宗》記載: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天心氣運正值冬至,日月合璧,五星(指太陽系九大行星之金木水火土等五星)聯珠,皆合于子,是為上元。于是每年冬至為一年之始,朔旦為一月之始,夜半子時為一日之始,甲子日為干支記日之始。
那一天--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聯珠的時候,而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圣人即位的時刻,自然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歷法的開端。
這里再說個小知識甲子年甲子月現在是不可能出現的,只有天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才有甲子月出現。而且只有正月建子的周朝才有這種情況,因為那時是冬至為新年,故今仍有冬至大過年之說。現在以寅為歲首,立春為下一個年度的交接時間,就沒有這種情況了。
接下來接著說二十四節氣。因為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二十四節氣是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同時也是指導農事的重要補充歷法。它必須按照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太陽黃經每增加15°為一個節氣,總共二十四節氣正好360°。
我國古代利用日晷觀測到,太陽每日會向東移動約1度,(環繞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其運行軌跡稱為黃道)。由于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也叫作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就是夏至。(至就是到了的意思啦)然而最開始的商代只有四個節氣即冬至、夏至、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同春分),因為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是最能反映季節變化的,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直到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才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于《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四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少陰、少陽、太陰、太陽)
八位:八卦之位,即乾、坤、巽、兌、艮、震、離、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十二度: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早期的八卦圖和農事由很大關系比如,夏季稱太陽,秋是少陰,冬季稱太陰,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節氣。所以八卦圖最開始的含義明顯是指地球自轉一周年而復始。
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而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
然而我們知道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故自清代開始,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24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因為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到2日。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太陽位立春于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太陽位于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太陽位于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落于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太陽位于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太陽位于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谷雨: 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谷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太陽位于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以上是春天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太陽位于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滿指谷物籽粒飽滿,稻谷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太陽位于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太陽位于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里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太陽位于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于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于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后,熱度才會逐漸升高到極點。太陽位于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太陽位于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以上是夏天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