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香文化傳承數千年,從燃燒香蒿、燔柴祭天,到佩戴香囊、蘭湯沐浴,香品廣泛用于辟邪、除穢、驅蟲、療疾。焚香、熏香、佩香、浴香與道家儒家醫家養生的理念緊密結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香文化傳承數千年,從燃燒香蒿、燔柴祭天,到佩戴香囊、蘭湯沐浴,香品廣泛用于辟邪、除穢、驅蟲、療疾。焚香、熏香、佩香、浴香與道家儒家醫家養生的理念緊密結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端午前后氣溫飆升,許多蚊蟲滋生,細菌霉菌也繁殖迅速。俗話說“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傳統香囊慣用的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藥,可添加山萘、熏草、澤蘭、艾葉,磨研、提煉成粉狀,縫制而成。香囊選用的中草藥多具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之功能,且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清香純正、持久,多數中藥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從而起到了驅邪避瘟的作用。
江南一帶今年立夏前就有報道市民專門至中醫科配置中藥香囊的。
中國香文化傳承數千年,從燃燒香蒿、燔柴祭天,到佩戴香囊、蘭湯沐浴,香品廣泛用于辟邪、除穢、驅蟲、療疾。焚香、熏香、佩香、浴香與道家儒家醫家養生的理念緊密結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香乘》及《香譜》記載的各家香譜多以沉、檀、腦、麝、蘇合、乳香等名貴香料為君,白芷、甘松、零陵香、丁香、藿香等為輔。名貴香料彼時多為南洋諸國進貢的舶來品。今求之多不可得。如《香乘》所載篤縟佩香方:“沉香末一斤,金顏香末十兩,大食梔子花一兩,龍涎香一兩,龍腦五錢。將以上原料研成細末,用薔薇水調和放入臼中搗至極細,用模子脫制成形。”
今以《香乘》為參考,選擇可以在中藥鋪買得到的草藥為方。推薦以下佩香香譜:
梅蕊香:零陵香45g丁香15g甘松15g藿香葉15g香白芷15g牡丹皮3g八角茴香(微炒)1.5g。一同切碎,用絹袋儲藏,佩戴。
荀令十里香:丁香20g檀香30g甘松30g零陵香30g生龍腦少許,茴香(微炒)1.5g。將以上原料研成細末,用薄紙沾取香末,裝在紗囊內佩戴。
薔薇衣香:茅香30g丁香皮30g切碎,微炒,零陵香30g白芷15g細辛15g白檀15g,茴香(微炒)1g。以上原料研成細末,佩戴或焚熏。
牡丹衣香:丁香30g牡丹皮30g甘松30g,制成粉末,龍腦6g單獨研磨,麝香3g單獨研磨。以上原料一同調和,用薄紙沾取香末,佩戴。
芙蕖衣香:丁香30g檀香30g甘松30g零陵香15g牡丹皮15g茴香(微炒)0.6g。將以上原料研成細末,使用時加入麝香、龍腦各少許,用薄紙沾取香末,裝在紗囊內佩戴。
梅花衣香:零陵香15g甘松15g白檀15g茴香15g丁香3g木香3g,以上原料研成細末,加入龍腦少許,儲藏在囊中。
蓮蕊衣香:蓮蕊3g曬干研磨,零陵香15g甘松12g藿香9g檀香9g丁香9g茴香(微炒)0.6g白梅肉1g。將以上原料研成細末,加入龍腦少許,研磨均勻,用薄紙沾取,儲藏于紗囊之內。
濃梅衣香:藿香葉6g早春芽茶6g丁香10枚茴香半字甘松1g零陵香1g白芷1g。以上原料一同切碎,絹袋儲藏佩戴。
藿香、艾葉、肉桂、山萘、川芎、白芷、蒼術各2g:用豆漿機磨干粉制成端午香囊
這是最普遍的配方,我去年這么做的,但是味道很沖。
下面是一些藥材介紹
類別:理氣藥
拼音:GAN SONG
拉丁: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
別名:香松
藥用部位:根及根莖
藥材性狀:本品略呈圓錐形,多彎曲,長5~18cm。根莖短小,上端有莖、葉殘基,呈狹長的膜質片狀或纖維狀。外層黑棕色,內層 棕色或黃色。根單一或數條交結、分枝或并列,直徑0.3~lcm。表面棕褐色,皺縮,有細根及須根。質松脆,易折斷,斷面粗糙, 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狀,木部黃白色。氣特異,味苦而辛,有清涼感。
產地:四川、甘肅、青海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雜質,曬干或陰干。
性味歸經:溫;辛、甘;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開郁醒脾。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治牙痛,腳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湯洗。
禁忌:氣虛血熱者慎服。
別名:蒙州零陵香、排草、香草、零陵香、廣零陵香、熏草、熏衣草、驅蛔蟲草、驅蟲草、鬧蟲草、尖葉子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800-1700m的山谷溪邊和林下腐殖質土壤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南西南部、廣東北部、廣西、四川、貴州、云南東南部。
性味:辛;甘;性平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解表;止痛;行氣;驅蛔。主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牙痛;胸腹脹滿;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煎水含漱。
別 名:丁子香(《齊民要術》)、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雞舌香(《本草綱目》)。
處方名:丁香、公丁、公丁香
為桃金娘科丁香,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藥?;ɡ俜Q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后呈鮮紅色時可采集。將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功 效:溫中、暖腎、降逆。
性味歸經:辛,溫。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入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腎四經。”③《本草新編》: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味辛,氣溫,純陽,無毒。入腎、胃二經,又走太陰肺臟。”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花蕾由青轉為鮮紅色時采收。
炮制方法:采下后除去花梗,曬干。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毛茛科 Ranunculaceae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的干燥根皮。
別名: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條丹皮、洛陽花。
英文名:CORTEX MOUTAN
性狀:本品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卷曲或張開,長 5~20cm,直徑0.5~1.2cm,厚0.1~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炮制: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迅速洗凈,潤后切薄片,曬干。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和血消瘀治熱入血分發斑驚癇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癥瘕癰瘍撲損。
用法用量:煎服,6 ~12g 。清熱涼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
注意:血虛有寒,月經過多及孕婦不宜用。
別名:龍腦、片腦、梅花腦、老梅片
產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廣東、廣西、貴州
采收加工:從龍腦香樹干的裂縫處,采取干燥的樹脂。水蒸氣蒸餾升華,冷卻后即成結晶。
性味歸經:微寒;辛、苦;歸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于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目赤,口瘡,咽喉腫痛,耳道流膿。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1~0.5g,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吹,或點。
禁忌:氣血虛弱之昏厥及孕婦慎用。只可暫用,不宜久服。
學名:Cymbopogon citratus.
英名:Lemongrass
利用部份:葉片為主,提煉精油則葉鞘也可利用。
風味特征:檸檬香氣甚濃。
別名:香麻(《本草圖經》),香茅(《綱目》),香草。
多生長于蔭蔽山坡、沙地或濕潤草地。分布山西、山東、甘肅、云南、廣東、廣西、浙江、福建等地。
來源:禾本科茅香屬植物茅香Hierochloe odorata (L.) Beauv.,以根狀莖入藥。春秋采收,切段曬干。
性味歸經:甘,寒。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用于吐血,尿血,急、慢性腎炎浮腫,熱淋。
別名:土藿香、貓把、青莖薄荷、排香草、大葉薄荷、綠荷荷、川藿香、蘇藿香、野藿香、貓尾巴香、貓巴虎、拉拉香、八蒿、魚香、雞蘇、水麻葉。
性味歸經: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用于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應用鑒別:藿香葉偏于發表,藿香梗偏于和中,鮮藿香解暑之力效強,夏季以沸水沖浸代茶,可作清暑飲料。藿香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二藥同中有異
別名:芷,芳香,苻蘺,澤芬,白臣,番白芷,興安白芷,庫頁白芷,杭白芷,柱白芷或云南牛防風,川白芷,香棒,茞。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大腸經;芳香升散;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除濕通竅,消腫排膿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目癢淚出,鼻塞,鼻淵,濕盛久瀉,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瘙癢疥癬,毒蛇咬傷。
處方名:白芷,香白芷。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學名:Fructus Anisi Stellati
英文名:Star Anise Fruit
別名:大茴香、八角、八月珠、舶茴香、八角香、八角大茴、大料、五香八角
來源:為木蘭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果實
性味:性溫,味辛。 歸肝、腎、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腎虛腰痛,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禁忌:發霉的茴香不宜吃、陰虛火旺的人不宜食用。
類別:止血藥
拉丁:Lignum Dalbergiae Odoriferae
別名:降真香、降真、紫藤香
藥用部位:樹干的心材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紫紅色或紅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紋理。質硬,有油性。氣微香,味微苦。
產地:廣東海南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邊材,陰干。
性味歸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