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漢時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中國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因此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各個民族,大體上都納入了華夏族的范疇,華夏就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了。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中國人都以“華夏民族”、“華夏子孫”為榮。
究竟這個習以為常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呢?作為一謎,古往今來有種種不同的解。
古人之解見諸于《左傳》、《孟子》、《說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裔”作為四方,相對應而言的。如說:“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四夷交侵,中國微矣”等。
遠古時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民族是漢族,因此可以說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歷史的變遷,華夏族就不是指單一的漢族了。
現代之解,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華夏”是民族的名稱。
持這種觀點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夏”這個名字則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說:“華夏族定居在華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
另一種說法認為:華夏實際為歷史上夏族的一個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肅、河南、山西一帶,后來因為自然環境的變遷,才斷地向四處遷徙,并漸漸分為三部分:東遷中原的稱為“東夏”“華夏”),西移甘肅的稱為“西夏”(“蠻夏”),原地不動的稱為“大夏”。后來,大夏變為夏族的總稱,也是夏族的美稱。
第二,“華夏”是地域文化的概念。
持這種觀點的也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周禮地區稱為“夏”,文化高的民族為“華”。“華”、“夏”合起來,稱為“中國”。反之,“中國”以外的四方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就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了。
秦漢時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中國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因此華夏文化也隨著發展壯大,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各個民族,大體上都納入了華夏族的范疇,華夏就成為中華民族的稱號了。
第二種說法認為:中華民族的遠祖可大致分為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
東夷集團活動的地區,為大泣口文化、龍山文化和青蓮崗文化江北類型分布區,即山東、河南東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帶。傳說中的太皋、少皋、后羿和蚩尤都屬于這個集團。
苗蠻集團活動的地區,為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分布區及河姆渡文化、良港文化分布區,即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帶。傳說中的伏羲、女媧、三苗及祝融氏都屬于這個集團。
華夏集團活動的地區,為仰韶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分布區,即中原及北部的部分地區,傳說中的黃帝、炎帝都屬于這個集團。
后來,黃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統一了其他各部,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祭奠的先袓。華夏集團也因其連續的勝利,鞏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為古老中華民族的代表。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種姓民族的概念,還是地域文化的概念,“華夏族”實際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傳統的,居住在黃河中游流域的古代各民族的統稱。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地區的農業文明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是處于領先地位的,而周圍的少數民族(“裔”、“夷”)則比較落后。因此,在歷次的民族“大融合”過程中,漢族文化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深刻地影響著周邊少數民族。就是在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時期,執掌權力的少數民族統治集團也總是不可避免地最終認同漢文化,不斷出現“野蠻的征服者最終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歷史場面。同時,華夏文化也不斷從周邊文化中汲取營養,在雙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