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棋,主要指圍棋,陳毅稱之為“中國絕藝,源遠根深”。相傳,圍棋是帝堯創(chuàng)造出來的。
那么,圍棋與漢民族文化還有更深的關系嗎?有。這就是圍棋本身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宋人張學士所撰《棋經(jīng)十三篇》對此有具體的表述和反映,主要有:
1)圍棋是農(nóng)歷的象征。棋盤上的總路數(shù)是三百六十加一,一就是數(shù)字的主體,其余一切數(shù)字都由此數(shù)而派生,根據(jù)這個中心向四方發(fā)展。三百六十,是象征一年360多天的約數(shù)。由此按四角地區(qū)分排,借以象征一年四季;四個角各有90路,借以象征每一季的天數(shù);棋盤最外一圍的72路,象征氣候時節(jié)。而棋子數(shù)360個。黑白各半,象征陰和陽。
2)圍棋表現(xiàn)了漢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下圍棋,要用正常的著法布成局勢,以棋力和策略制約敵方。這一切都要先在腦子里經(jīng)過周密的計算,在局面上體現(xiàn)出有利于自己的形勢,并預見勝負,這種對勝負的預見性充分表現(xiàn)了漢民族的智慧。下棋方法,千變?nèi)f化,而要取勝,則必須隨機應變,不能拘泥于一,如古書所說:“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下棋還須善于審察局勢,對于得不薄援助的孤棋,就不要勉強去走,《周易·系辭下》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對戰(zhàn)中,還要有洞微的能力,如粘接殘子,不要太急;放棄殘子,要想到它的后果。又如有開始在近處著子,而到后來在遠處生效的;有開始吃子少,最后吃子多的;想突出東面,先要攻擊西面等,這樣方能吃小虧而得大利,正如《周易·系辭上》所云:“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這種善于審局,隨機應變,洞微奧妙的能力,則充分表現(xiàn)了漢民族的聰明。
3)圍棋表現(xiàn)了漢民族精細的內(nèi)向性格。圍棋之功,貴在嚴謹,善于作戰(zhàn)的不至于失敗;善于布陣的可以不戰(zhàn)而勝;善于收拾敗局的,不至于慌亂。因此下棋時必須四面觀察自己的陣地,布置周密,牢不可破,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正如《詩經(jīng)》所云:“揣揣小心,如臨于谷。”表現(xiàn)了漢民族精細的內(nèi)向性格,下棋時,一個人的性情脾氣也要表現(xiàn)出來的。棋高藝絕者,心思集中,思考周到,緘默不語,神態(tài)正常,可使對方難以捉摸,這也表現(xiàn)了漢民族精細的內(nèi)向性格。
所有這些豐富的內(nèi)涵,從更深的層次表明圍棋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此,還需要再加一筆的是,唐代開元年間,圍棋傳到日本后,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有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代以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圍棋也衰落而居于日本之后。新中國成立后,“國運盛,棋運盛”,經(jīng)過30多年的努力,現(xiàn)在終于幵始趕上了日本,1985年11月20日,在中日圍棋擂臺賽的決賽中,中國隊的聶衛(wèi)平繼打敗了小林光一,打敗了加藤正夫之后,最后打敗了日本“終身棋圣”藤澤秀行,取得了歷史性的大突破,壯哉,中國棋壇上的一座里程碑!此時此刻,全國人民為之振奮,小小圍棋子,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因為圍棋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一個體現(xiàn)啊!
談了圍棋,我們不能忘記漢民族中還廣泛流傳的另一種棋藝,那就是象棋。
象棋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楚辭·招魂》:“蓖蔽象棋”和劉向《說苑》:“燕則斗象棋”的記載,都表明象棋與圍棋是同時興起的,所以春秋戰(zhàn)國之時的棋藝,常常統(tǒng)稱“博弈”。弈即圍棋,博又寫作簿,就是象棋的前身,又稱為“大博”。秦漢之時,象棋也非常盛行,并進行了革新,稱之為“小博”。班固在《弈旨》中就說: “孔子稱有博弈,今博行于世,而弈獨絕。博義既利,弈義不述”。南北朝時,北朝周武帝制《象經(jīng)》,象棋又作了一次改革,稱之為“象戲”。唐代象棋得到了大發(fā)展,大詩人白居易和元稹都愛好象棋,出現(xiàn)了名棋手李端圍棋、象棋都會,自稱“圍棋智不如”但象棋卻“鬼神莫測”,并出現(xiàn)了《玄怪錄》,以小說的形式敘述了唐代的象棋制度。北宋時象棋棋制開始了重大的改革,在兵種上增加了“偏、裨”二將,相當于現(xiàn)代象棋的“士/象”。到南宋這個改革基本定型,“偏、裨”定名為“士、象”,兵卒的行棋方法也改為現(xiàn)代走法,同時增加了“炮”。
象棋具有簡易好學的特點,所以越來越受到漢族民間的歡迎和愛好。特別是定型后的象棋,藝術性和娛樂性都大大加強了,而成為漢民族民間文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我們從西湖老人的《繁勝錄》、周密的《武林舊事》、吳日牧的《夢梁錄》等書中,可以知道,當時在杭州的小商店、小攤販那里到處可以買到象棋。正如南宋紹興辛未洪遵在《譜雙》中所說:“象戲,家喻戶曉”。象棋以其迷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漢族廣大群眾,成為漢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如前所述,琴、棋、書、畫四門藝術,其中“棋”,一般以圍棋為代表,但在北宋初的古錦上所織的“四大藝術圖案”中,棋的圖案就不是圍棋,而是當時的八八象棋的棋盤。 時至今日,象棋在漢民族間有著比圍棋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把象棋當作漢民族文化的又一代表,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