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琴音樂保存和發展了漢民族固有文化的寶貴傳統。熟悉古琴發展史的人都知道,西漢之時,在漢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東漢的蔡邕到晉朝的嵇康,是古琴樂器臻至完善的飛躍時期,代表了漢民族文化固有的傳統。
琴之所以成為漢民族文化的代表還有更進一步的原因。
其一,古琴音樂保存和發展了漢民族固有文化的寶貴傳統。熟悉古琴發展史的人都知道,西漢之時,在漢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從東漢的蔡邕到晉朝的嵇康,是古琴樂器臻至完善的飛躍時期,代表了漢民族文化固有的傳統。但是,隋唐之時,漢民族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發生了漢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全面融會,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唐文化,對此,本書第四編第一章第三節《民族大同化的產物和民族文化大融會的結晶-唐文化》已有詳細論述。這里需提出的是,在外來文化全面沖擊,漢民族文化發生大變化的情況下,漢民族固有的音樂藝術卻在古琴中頑強地保存并延續了下來。《舊唐書-樂志》即云:“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瑟調,蔡邕雜弄。”《廣陵散》就是保存“楚漢舊聲”的一個實例。
其二,古琴音樂具有陶冶和表現漢民族性格的功能。唐代的薛易簡在《琴訣》中說古琴音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這種情況,在現存的上千首古琴曲中有多方面的表現,如《漁歌》表現漁夫在大自然中勤勞樂觀情感的同時,又寄托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向往遁跡山水生活的心情。又如《胡笳十八拍》表現了蔡文姬幸存、別子、還鄉,悲歡交織的矛盾心情。
再如《墨子悲絲》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墨子看到潔白的絲被染成不同顏色,從而感嘆人類也是在社會上由純潔而變成形形色色,產生悲思的內心活動。還如《平沙落雁》通過對秋爽天高、水遠沙明,雁陣的飛翔、鳴叫、盤旋、降落、起飛的種種描寫,造成了一幅雅致清秀的圖畫,使人產生寧靜閑適之感。此外,伯牙彈琴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古琴音樂的這種功能,據說伯牙跟成連學琴,三年不成,后隨成連到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鳴悲號之聲,心有所感,琴藝大進,陶冶了靈性而作琴曲《水仙操》。
后來,伯牙又因長期沒有遇到知音而苦惱。有一次,他彈琴給一位叫鐘子期的隱士欣賞,子期聽了一會說:“這琴曲的形象如同巍巍高聳的泰山。”又聽了一會說:“這又像是浩蕩無際的江海。”伯牙彈的正是《高山流水》一曲。遇到了這樣的知音,伯牙萬分高興,兩人遂成知己,此即“《高山流水》識知音”。一年之后,伯牙去看望鐘子期,哪知子期已經去世了,他悲痛欲絕,于是“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此即“伯牙碎琴謝知音”。
其三,古琴音樂表現了漢民族氣貫長虹的民族氣節。《神奇秘譜》中激昂慷慨的《廣陵散》,是東漢時期的古曲,表現了戰國時期韓國鑄劍工匠為韓王鑄劍,到期未成,被韓王殺害。工匠的兒子聶政長大立志報仇,經過不屈的努力,終于機智地刺死韓王并自殺身死。后來晉代琴家嵇康雖然在文學和音樂上有相當成就,但由于他在政治上鄙視腐敗的司馬氏政權而被害。在他臨刑時,要來了古琴彈奏《廣陵散》訣別,成為千古傳頌不絕的逸聞奇事。究其根源,就是因《廣陵散》表現了漢民族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其四,古琴音樂具有民俗意義。例如,漢族民間以琴聲傳達愛情,《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今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琴心”即琴聲。而琴瑟并用,又如比喻夫婦間感情和諧,漢族民間賀婚即有“琴瑟之諧”的賀句。
這樣,一言以蔽之,琴作為表現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一種工具,“小則怡情悅性,大則定國安邦”,從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當然成為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