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棋,主要指圍棋,陳毅稱之為“中國絕藝,源遠根深”。相傳,圍棋是帝堯創造出來的。
棋,主要指圍棋,陳毅稱之為“中國絕藝,源遠根深”。
相傳,圍棋是帝堯創造出來的。堯的兒子丹朱,為人傲慢,性格暴躁,又游手好閑。堯為了教育兒子,就創造了圍棋。想通這過下圍棋這種活動,陶冶兒子的性格,故《世本·作篇》云:“堯造圍棋,丹朱善之。”直到南朝梁代,蕭繹作《金樓子》乃云:“堯教丹朱棋。”這種傳說,雖沒有什么可靠的根據,但卻透出了一個信息. 即圍棋是一項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增長聰明才智的有益活動。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下圍棋看作一種文化教育活動。鑒于圍棋具有適宜對思想進行啟發和教育的特點,其自古以來就受到教育家們的重視。孔子就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告訴人們,若成天只知道吃喝,什么知識也不學習,那還不如下圍棋,多少還可以增長一點才干。孟子也說過:“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并舉例說,即使跟全國最有名的圍棋圣手學下棋,若不專心致志,“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那是學不好的。這是一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春秋戰國之時,圍棋的活動有了相當的發展,《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孔穎達疏:“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看來,圍棋的出現與古代戰爭有密切的關系,試看,在對弈過程中,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斗爭,棋勢變化無窮,攻守兼備,妙趣橫生,驚險迭起。對局者必須高瞻遠矚,全局在胸,機智勇敢,善于思維,辯證地處理全局與局部、進攻和防守、先手和后手、輕靈和滯重、虛勢和實地、舍棄和取得等關系,在短兵相接的搏斗中,運用高超的技藝方能奪取全局的勝利。由此可見,圍棋著子的戰略戰術,最后計算勝負的方法,都符合古代的作戰方略。因而圍棋很可能是古代軍事家所創造,這與春秋戰國諸侯混戰的歷史背景是相吻合的。
這樣,由于圍棋既有教育的作用,又有軍事的謀略,在漢民族中便廣泛流傳開來,到唐代臻于完善,盛極一時。在漢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圍棋也隨之興盛,自漢至今,總是高手如云,棋星燦爛,諸如漢代稱之為“天下第一”的杜夫子,三國的四大名手馮翔、山子道、毛九真、郭凱,東晉號稱中興第一的王恬,南北朝的徐羨之、羊元保,唐代最擅盛名的王積薪,宋代的棋圣劉仲甫,明末棋壇之宗過百齡、周懶予,清初推為棋圣的黃龍士、徐星友,繼之而起的又有范西屏、施襄夏、梁魏今、程蘭如四大家,當今老一輩的國手過惕生,棋王陳祖德,以及被日本棋界稱“新的彗星”和“聶旋風”的聶衛平,后起之秀劉小光、芮乃偉、張璇、馬曉春、錢宇平、江鑄久等,他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對漢民族的“絕藝”——圍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不僅如此,圍棋在漢民族民間有著廣泛的基礎,唐代圍棋第一國手王積薪創造“一子解雙征”的奇妙著法就是一例。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天晚上,他借宿在一位老婦人和她的媳婦家里,聽見隔壁的對話。
“夜很長,一時也睡不著,我們來下盤圍棋吧!”老婦人說。
“好的。”媳婦回答。
王積薪好不奇怪,心想:“屋里沒有燈,躺在床上怎樣下圍棋呢?”便側耳諦聽。
“起東五南九放一子。”媳婦說。
“東五南十二放一子。”老婦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
“西九南十放一子。”......
兩人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總共才走了36著棋,忽聽老婦人說: “你輸了,我勝了9路”。
王積薪驚異不止,在這窮鄉僻壤之地竟有這樣棋高妙著的女棋手。自嘆不如。天亮后,他進屋向老婦人求教。老婦人便叫王積薪擺出棋盤棋子來,由媳婦給他一一講解昨夜下的那局棋。王積薪覺得這盤棋下得十分奇妙,便把它叫作“鄧艾開蜀勢”,帶回后又認真研究,創造了“一子解雙征”的棋法。這種上有如云國手,下有雄厚基礎的情況,正表明圍棋是漢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