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通過不斷接觸,相互交流,無論在生產技術,文化,思想以及生活習俗,包括服飾在內都相容并蓄,漸趨融合,從而演變成今天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中華服飾,文中從五次較大的少數民族服裝的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通過不斷接觸,相互交流,無論在生產技術,文化,思想以及生活習俗,包括服飾在內都相容并蓄,漸趨融合,從而演變成今天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的中華服飾,文中從五次較大的少數民族服裝的流行,闡述了中國歷史上幾次民族服飾的融合。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不斷接觸,相互交流,無論在生產技術,文化思想以及生產習俗,包括服飾在內,都相融并蓄漸趨融合,其中幾次少數民族服飾的流行促使了中國服飾史上幾次民族服飾的大融合,并且在中國服裝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融合是在公元前6世紀的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粧有影響的事情。當時中原地區正盛行著一種上下相連,寬衣博帶的 臘日官家出,隨駕先須點內人。 回鶻衣裝回鶻馬,就中偏稱小腰身。”連隨駕的宮女也常而皇之地穿起了回鶻衣裝,可見這種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地服飾,不僅廣泛普及于民間,而且已深入宮廷。回鶻裝是回鶻 (即回紇,為現今新疆維吾爾族先民)婦女的服裝,其形制與男子的長袍略同,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翻領,衣長曳地。顏色以暖色調為主,紅色為多,衣料大多為厚實的織錦,領口與 袖端均鑲有寬闊的織金錦花邊。再加以將頭挽成錐狀的回鶻髻,兩鬢插以簪釵,耳垂及頸項上佩有精美的首飾。腳穿翹頭軟錦靴,極富異域情調。
到了天寶年間,官民均以穿緊身胡服參加社交活動為時尚,一些士大夫的妻子也競相效仿,甚至索性也穿起丈夫的胡服招搖過市。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玄宗開元初,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唐代婦女著丈夫 衣服衫靴,在不少唐墓壁畫、繪畫、出土俑中均可見到,其樣式多為頭戴頭,身穿圓領窄袖缺衫,足登烏皮六合靴,腰系革帶,幾與男子無異。
大唐帝國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為開放的朝代,外來文化對中原的影響很大,朝廷內外穿胡服成風,無怪乎詩人元稹不勝嘆曰: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會進胡音務胡樂。火鳳聲沉多咽絕,春鶯囀罷長蕭索。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但值得一提的是,并非一窩蜂的生 搬硬套,而是根據漢民族的審美愛好進行了消化和改造。如胡服原先多用皮革,渾脫帽就是用羊皮或小牛皮制作的,流入中原后即改用絲棉織品,風格由粗礦轉為細膩。唐代服裝為中國服裝史譜寫了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絢麗多姿,令人嘆為觀止。唐代服裝的輝煌是唐代人民 博采眾長、勇于吸收、合理借鑒外來服裝的結果。
第四次民族服飾融合發生在宋元時期。此其間既有民族間的矛盾又存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民族融合得到了加強。然而與漢、唐相比,宋王朝相對比較貧弱,特別因與遼、金等國長 期對峙,邊患不斷。但是統治者之間的窮兵黷武、劍拔弩張,并 沒有阻隔兄弟民族之間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往來,北方少數民族服裝傳至南方,又受到了士庶男女的喜好,相習成風,宋人崇尚契丹服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契丹服裝一般為長袍左衽,圓領或交領,長袖,下穿褲,褲 放靴筒內。女子在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袍上有疙瘩或紐袢,袍帶子于胸前系結,然后下垂至膝。契丹服之所以漢人垂青,主要是因為當時遼地屬游牧地區,畜牧業發達,毛料充足, 毛紡織技術亦較先進。由于漢族素以植桑養蠶為主,不太重視 畜牧業的發展,因此毛織品遠不如織品精美;加上宋朝統治者崇尚理學,提倡簡樸,不準奢華,服裝的色彩,款式都較單一, 因此,這些新穎別致的毛絲品一旦傳入境內,便被視為新奇之物,競相仿效穿用,漢人仿效‘契丹衣服”的現象一直延續至 趙宋南渡,終未革盡。到了元代,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漢兩 族服裝沿著自己的傳統發展。而宮中服制長其延用宋代,直到 1321年元英宗才參照古制的“質孫服”,漢語稱“一色衣”。質孫服本為戎裝,即便于乘騎等活動,發展為“質孫服”是承襲了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是又一次的民族服飾的融合。
最后一次民族服飾的融合發生在清代。與前幾次異族服裝在中原地區大受歡迎的情況相反,滿族服裝的推行,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對滿族統治者進行多次斗爭,后來在不成文的‘十從十不從”的條例之下才暫時緩解了這一矛盾。長袍 馬褂、穿靴戴頂的滿族服裝的出現,給中華傳統服飾以巨大的沖擊,流行了兩千多年之久的冠冕衣裳,至此宣告終結。
與清一色的滿族男裝不同,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并不很大;基本保持漢服原貌,由于風氣所致,旗裝對漢族女服的影響日甚一日,終于形成一代特色。自唐宋以來,漢族婦女一直穿對襟上衣,右衽大徽或斜襟的)。從清代開始,才改用圓領口,有領子,大襟、五副紐扣、寬鑲邊,這都是融進了滿族服式的結果。只是依然上衫(襖)下裙的傳統裝束,在長達二三百年的滿清王朝,始終未有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族婦女中,旗袍的大規模流行,并非發生在高壓政策下的滿清王朝, 而是清室遜位后的民國初期,這確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把裙子取消,改穿上下連屬的旗袍,這在中國近代服裝史上無疑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二三十年代女式旗袍的流行,與其說是受了滿服旗的影響所致,不如說主要是受了西方文化啟蒙的結果。 因為這種旗袍與正宗清代旗袍相比,已相去甚遠。從出土的實物資料看,那時的旗袍款式除右衽、用鈕扣的格局大致相同 外,其輪廓外形上窄下寬(下擺呈喇叭形,可能與旗人的騎馬習俗有關),與后來的新式旗袍那種緊裹身體、顯露曲線美的 造型大相徑庭。與歷次異族服裝流行情況相比,這次旗袍的流行,不僅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而且也是吸收消化外來服飾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