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冕冠,從上古時代以羽冠的形式出現到西周時冕冠制度的初步形成,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本文通過描寫各個時期冠飾的發展狀況,逐步剖析冕冠形成的漫長過程。
一、上古時期冠飾的最初形式一羽冠
眾所周知,在原始社會,科學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原始人類判斷一切生活中的日?,F象,是依賴于對神靈的信仰,而神靈使“人們(原始人在自然界面前顯得極其脆弱渺小,逐漸產生出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神秘感、依賴感和敬畏感,認為萬物萬象背后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主宰, 它們像人一樣有靈魂但能力又遠遠高于人類,可以給人類賜?;蚪档湥?這便是神靈。)原始人類為了獲得神靈的保佑,必須對神靈進行膜拜,祭拜自然神靈成為原始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巫的出現正是順應了這一膜拜儀式的需要,中國上古時代曾是一個漫長的巫覡時代,在遠古時代“民神雜揉,家為巫史”民眾與神有自由交流的權利,后來由于“九黎亂德”造成宗教制度的紊亂,侵犯了神的權威,破壞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于是圣王顓頊“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這樣就剝奪了凡人與神直接交流的權利,由國家任命的專職祭司主持宗教活動,“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這在中國宗教史上被稱為“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1、巫舞與羽飾
《說文解字》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巫覡以舞與神靈溝通,而服飾必然成為他們與神靈溝通的一種重要工具,或者說是個助手。“裝飾在最初大抵不只是作為裝飾,他們具有神秘的性質, 并且賦有巫術的力量,鷹羽使插戴它的人賦有鷹的力量,敏銳的視力和智慧等等。”所以巫覡在以舞降神,取悅神靈的活動前,必先以各種裝 飾物將自己裝扮一番,而羽冠就是其裝飾物的種。古代以羽為舞飾的事實也可以從_些出土文物中得到證實。例如,浙江反山出土的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的獸面紋被稱為“神醫”該巫的頭上就戴一巨大的羽冠。 另外還出土了三件良渚文化的倒梯形冠狀飾上的神徽,其頭部都有羽 毛狀的飾物。在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發現的滄源巖畫群,是以人物圖像為主體的巖畫群,人物形象多以羽毛作為頭飾。據《周禮•春 宮•樂師》記載,先秦時代確有承繼先民傳統的羽舞“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舞,有峻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旌舞,有干舞,有人舞。”而且這六種舞蹈,都以“羽”為裝飾物。
2、皇和羽
上文講到《周禮•春宮•樂師》記載的以羽為裝飾的六種舞蹈,其中之一是“皇舞”“皇舞”鄭玄注“皇舞者以羽覆頭上” “皇”在古漢語字典里的解釋為:冠名,上面畫有羽飾。《禮記•王制》記載“有虞氏皇而祭” 皇字古有一俗體:羽字下面一個王字,《說文解字》記載:“從羽,王聲,讀若皇”“金文皇字上邊不是白字,而是像圓開的羽毛,所以皇的本字是用鳥羽制成的王冠。”
二、夏、商、周時期冠飾的發展
冕一直到周朝才出現,是以夏商時期人們祭祀時配戴的有羽毛裝飾的冠飾演變而來的?!督继匦浴?ldquo;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 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這里的委貌、章甫、 毋追分別是周、商、夏三代王的玄冠名,玄冠是當時通用的一種禮帽,在祭祀、上朝等正式場合配戴,毋追、章甫的形現已很難考證,但根據宋聶崇義《三禮圖》所繪委貌冠的形狀,我們可以大概推斷毋追、章甫的形 狀。‘冠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露杯,以皂色絹制之,與玄端素 裳相配。公卿、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禮時所服,執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發展。” ”弁、冔、 收也是三代王的冠飾,一般在郊天、巡牲、射禮時配戴,弁形上尖下廣縫合,用五彩玉十二飾其縫中,后來發展為僅次于冕的冠飾。弁分為皮弁和爵弁,皮弁是武冠,用于田獵或征伐時配戴,爵弁是文冠,用于祭祀時配戴,從《三禮圖》所繪的皮弁和爵弁尤其是爵弁的樣式來看,樣式已經非常接近后來冕冠的樣式。“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頭色之繒為之,與玄端素裳相配,祠天地五郊,明堂云翹樂舞人所服。”
《春秋公羊傳•宣公三年》記載“皮弁武冠,爵弁文冠,夏曰收,殷曰冔, 周曰弁,加旒曰冕。”可見弁確是冕的雛形。
另一方面,《儀禮》中對冠禮的記載,也可以用來證明冕是由弁發展而來。古代貴族男子到二十歲就要舉行隆重的加冕典禮,作為成年的標志,加冕典禮后,加冕者就具有了一個貴族成員所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儀禮•士冠禮》詳細地記述了古人戴冠的禮法和制度,其中包括舉行冠禮的各項準備,舉行冠禮的過程,各種冠禮的變例及賓主所致辭,以及冠禮的意義。加冠典禮的過程有三加,第一次是緇布冠,加緇布冠時祝詞的意義是希望受冠者拋棄童心,謹慎地修養成人之德;第二次是加皮弁,是希望受冠者保持成人威儀而永不懈怠,善于謹慎地修養德行;第三次是加爵弁,祝詞的意思是三種冠都依次給你加上,兄弟們都來參加冠禮,以助成你的成人之德。
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是人們在曰常生活、田獵戰爭和祭祀祖先時所戴的冠,而冕服亦是帝王祭祀、朝政、狩獵時所穿戴的,由此可以說明冕冠由弁發展而來。
三、冕冠的具體形制
周人在總結了夏、商兩朝更迭的歷史經驗后,發展并逐漸完善了自己的社會等級制度,而服飾在當時固然也會處處體現這種等級觀念。大約從西周初年開始,帝王和官員都以冕服為朝服,即頭戴垂旒的冕,身穿繪繡十二章紋的衣裳,腰束革帶,下穿舄。這一冕服制度,自周代形成以后,經歷代帝王的沿用、改制和補充,一直是歷代帝王祭服的主要形式。《禮記•玉藻》記載了冕冠的內容“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龍卷以祭。”說明天子的冕冠有玉藻12旒懸于延板前后,衣服上有卷龍紋為飾。冕冠的具體款式是:在冠的上面覆蓋一塊冕板,稱其為“延”或 “蜒”冕板的尺寸是廣8寸,長1尺6寸,冕板前高8寸5分,后高9寸 5分,后面比前面高1寸,使之向前傾斜之勢,即有俛俯之狀,象征帝王應勤政愛民的含義。冕板一般為木制,上涂玄色以象征天,下涂繮色以 象征地,冕板前圓后方,也是天圓地方的象征。前后各懸12旒,每旒12 顆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序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用五彩絲繩為藻,象征五行生克及歲月運轉,冠的兩側各有—孔,用來穿笄以便把冠固定在發髻上。從玉笄兩端垂駐纊于兩耳旁邊,也稱“瑱”或“充耳”天子玉瑱諸侯以石,表示帝王不能輕信讒言,從 冕板上橫貫左右而下的是一條纮,即長長的天河帶。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分,天子祀上帝的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驁冕用9 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締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祀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 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雖同為袞冕,但只能用9旒,每旒9玉;侯伯只能服驁冕,用7旒,每旒7玉;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5玉;卿、 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 用前旒沒有后旒。
冕冠的形制,世代相傳承,歷代皇帝不過是在承襲古制的前堤下的改制和補充。
四、結語
歷經二千多年的中國古代冕服制度,它表面上只對服飾的款式、色 彩等形態作了嚴格的要求和規范,其深層意義其實是體現了對社會倫理的規定,各種冠服制度在肯定冠者所享有的權利的同時,更多的是對 他的禮法節制的約束,以冠作為禮制的象征,時時處處節制人們的言行舉止。禮儀的開始在于使容貌體態端正,表情得當,言辭和順,容貌體態端正,表情得當,言辭和順,而后禮儀齊備,然后君臣關系端正,父子親密,長幼和睦,然后禮儀得以確立。冠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