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陽節”近幾年在我國又稍稍受到了些重視,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九月九日“重陽節”又是“敬老節”或“老人節”,似乎這一天大家的主要過節方式就是回家陪父母。不過您要是穿越到唐朝,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茱萸也叫“越椒”,也就是“南方的椒”,還有個名稱叫“艾子”,是藥用植物,味道香辣濃烈,有驅蟲、除濕、逐風邪、治寒熱、利五臟、延年益壽等作用,所以是重陽節驅邪必備的神物。漢朝人過重陽節,人人都要佩戴茱萸,唐朝人則喜歡把茱萸插在頭上身上,或者干脆像這樣,用茱萸泡酒喝,大概相當于后世把白娘子打回了原形的那種“雄黃酒”吧。
“茱萸酒”的顏色比較深,擅長寫宮詞的詩人王建有一首《酬柏侍 御答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來白碗中。這度自知顏色重,不消詩里弄溪翁。”而很多人也把“重陽節”叫作“茱萸節”,盛唐名相張說有一年在重陽節寫了五首詩呈給皇帝(《九日進茱萸山詩五首》),其中有一首是:“家居洛陽下,舉目見嵩山。刻作茱萸節,情生造化間。”
不過,要說到唐朝最著名的重陽詩,還得數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大詩人自己在長安為事業而奮斗努力時,思念留在老家的親人兄弟,遠隔千里擬想家人過重陽節的情景。在這一天,全國各地的群眾都打包好酒水食物,佩插著茱萸,向附近的山丘高地進發,登高望遠,飲酒賞菊,賦詩思懷。其實王維那天也未必是自己宅在家里,在長安,“重陽登高”的風氣更濃重,像他們這樣的文藝圈人士,沒有哪年這天不呼朋喚友出去游樂比拼詩才的。
長安城里,普通百姓和低品官吏最喜歡的登高地點是“樂游原”,這個景點我們曾經在“長安五大景色一日游”當中介紹過。另外“曲江池”雖然完全談不上“高地”,但是很多人有地方出來閑逛游玩就成, 所以重陽節逛曲江的也不少。等到王維年長時名聲傳開了,有資格入宮去陪著皇帝公主過節,他的登高地點就換成長安城東北角的龍首原、大明宮——那地方的地勢比城內高,站在含元殿前向南看,能一直看到城南的大雁塔,“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長安大城就在腳下歷歷展開。
不過奉詔入宮陪侍的大臣名人,未必有閑心站在廊上看風景。皇室重陽過節,除了例行的賜宴、賞菊、賦詩、賜物以外,在初唐和盛唐前期,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小眾活動,那就是舉行“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