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們逐漸重視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聳的鋼筋叢林中,開始有人發出了對衣冠上國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紋標識的華美禮服,今在何方?
作者:翟夢玥
《左傳》記曰:“華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在人們逐漸重視精神文化的今天,高聳的鋼筋叢林中,開始有人發出了對衣冠上國的重新思考:那件曾以章紋標識的華美禮服,今在何方?
漢服,不是單指漢朝服裝,而是漢族的民族服裝,是從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明末間,漢人所穿服飾的總稱,后經過三百多年風雨滄桑的斷代,湮滅在了歷史中,被子孫遺忘。
如今仍有很多人誤以為,漢服是因其寬袍廣袖的不便被自然淘汰的:它被誤讀做古裝,調侃為穿越、演戲、作秀,甚至被同胞認做 、大氅……這些都是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產,棄之何止可惜!
漢服的回歸,并不是要讓每個人都穿上、天天穿漢服,更不是讓其他民族都穿漢服,而是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外在的直觀表現形式,讓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下一代年輕人不要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
華夏復興,衣禮攜行:你見過春風三月,盛裝徜徉在花雨中的和姬,也知那唱遍了京畿道喚醒大韓民族的阿里郎。如今,為何當他們在節日里熟練穿上禮服,我們卻丟了衣裳?
當人們跟風慶度圣誕,狂熱于萬圣節,又是否想起自己的上元和冬至?
讓記憶蘇醒,盼有一日,傳統文化不再被大眾無差別分類為封建糟粕和守舊,歸來的漢服不再被“笑問何處來”。
華夏,不是一個赤裸的民族。
出自《醒獅國學》2012年第12期·專題《漢服,三百年落寞等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作者簡介:翟夢玥,籍貫江蘇南京,現于深圳居職漫畫主筆。90后傳統文化愛好者,作有卡通造型“漢服咩”及聊齋漫畫插圖等,嘗試通過漫畫形式讓新一代人認可并喜愛中國文化,兼為“漢服深圳”公益社團文案負責與美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