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的漢服除了用衣帶固定衣袍外還必須用腰帶束腰.便衣服貼合不至于散刀因為這一實用功能.古人往往視腰帶與衣袍為一個整體對它十分重視。隨粉服裝和札制的發展,腰帶不但兼具了裝飾功能,成為了代表“禮”的一種符號,更成為人們權利、地位的象征,甚至...
早期的漢服除了用衣帶固定衣袍外還必須用腰帶束腰.便衣服貼合不至于散刀因為這一實用功能.古人往往視腰帶與衣袍為一個整體對它十分重視。隨粉服裝和札制的發展,腰帶不但兼具了裝飾功能,成為了代表“禮”的一種符號,更成為人們權利、地位的象征,甚至規定了在各種正式場合必須以腰帶束衣,否則為失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
一類織物類,由各種絲棉麻織成、編成,通箱“絳帶”。
一類皮革類,由各種生、熟皮革制成,通稱“革帶”。
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于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絳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系扎各種絳帶.婦女也有系束革帶的悄況(如唐宋宮廷圓領袍侍女)。從記載中可知,先秦時代,腰帶在形制,顏色、裝飾、功用上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等級差別和嚴格區分。如《玉藻》:“天子素帶朱里終辟,而諸候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
至于腰帶的系束部位,通常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定。例如,戰國至西漢時期,著繞襟曲裾袍者,為防袍服散開,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而腰帶的高度就視衣襟的高度而定.
兩類腰帶的系束方式隨著服裝的發展有著不同變化,系束方式有直接系束〔包括了紐扣系束)和帶具系束。雖然帶類不同,它們亦有共用的帶具,如帶鉤,絳環。雖然絳帶和革帶一直是相互發展相互影響。
1.本文僅涉及織物類腰帶文化的基本知識,革帶的發展網絡上資科眾多,這里就暫不介紹。具體帶具、織造發展研究請查閱相關文章。
2.織物類腰帶的稱呼較為復雜,本文采用通用名稱,但不免會與其他文章用詞不同之處,特此聲明。
絳帶
“絳帶”是絲用服帶的通稱。亦有“絳”、“組”、“帶”等細稱
根據織造方法,組織結構、顏色、功用的不同,腰帶還有縞帶、素組、绖(die二聲)帶,郿(mei二聲)絳、盤絳、赤絳、鸞帶,大帶等眾多的稱呼。絳帶的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稱呼,例如女帶上的結稱為“綢繆”,下垂部分稱為“襳縭”(bi四聲 li二聲),活結稱為“紐”,死結稱為“締”。
絳帶樣式有長條帶狀和繩索狀兩種:(明代大帶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后面會講到)
長條帶的寬度從一厘米到十厘米不等,繩帶細粗皆有;
長條狀多為織稱腰帶,亦有編成,圓條狀為編成腰帶;
腰帶的長度一到三米不等,可圍腰一圈或數圈;
系結方式上,有的系結于前;有的則在左、右及背部搭扣。
絳帶的材質主要有毛、麻、絲、棉。顏色有素色和花色兩種,花紋一股由刺繡或整體織造而成(也稱織成帶),融實用與裝飾為一體,工藝繁瑣,顏色、圖案也是豐富多彩。
絳帶當然也不僅僅只有一塊布或一條繩索.早在春秋時期,革帶使用帶鉤的同時,絳帶也同徉開始使用帶鉤來系束。到了后世,還出現了絳環等各種帶具。
絳帶和革帶一直并行發展,運用在不同款式上各有所長。但革帶在日益制度化的過程中,逐漸退出日常生活,成為官服的一部分。絳帶則在宋明時期成為了民間的主流。《夢梁錄》中記敘里杭州市沙皮巷就有陳家絳結鋪,即絳帶的專賣店。直到清代,還有緯帶行會。
“絳”、“組”從先秦織物研究上看,區別在于組織結構的不同。但從后世記載描述上看是不分彼此。“絳”、“組”及各種織帶稱謂不單用在腰帶上,也用詞干衣帶、褲帶、鞋帶、器物等各種地方。這里不做深究,僅做初識。
絳帶—直接系束
系腰帶最直接的便是將兩端直接束結,打結方式大多為常見的簡單樣式。
衣,袍外束腰帶隨著時代和款式有著不同變化。
例如先秦到漢唐時期的女裝襦裙多為裙掩衣款式,所以絳帶系在衣裙外既實用又美觀。
不過魏晉和唐代也有不少衣遮裙款式,如衫裙和半臂,這種款式甚少見到外系腰帶。到了宋明時期,褙子及衣掩裙樣式的流行,裙帶作用大過了腰帶,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在勞作時候系上腰帶,固定衣擺而方便工作。
女裝袍服都將腰帶系在袍外,漢代以后,民間女袍減少,基本只有后妃禮服和宮廷侍女服系腰帶(革帶),明末,女子長袍(長衫、大袖杉子)開始流行,雖然形制和以前大不相同,但也常在長衫外系絳帶。另外,明代也有稱絳帶為汗巾,汗巾上繡花,銷金等裝飾,既可以當腰帶使用,又可以用來扎在頭上做頭巾。
明代男裝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現了不系絳帶情況,顯得灑脫隨意。
絳帶—帶具系束
絳帶除了直接將兩端束結外,還可以裝上帶鉤勾、絳環等帶具。除了帶鉤,南宋時期還出現了絳環。早期的絳環為環裝或由鉤和環組成,后來,工匠打破一鉤一環的格式,將之設計為對稱的部件,互相搭扣,并雕刻精美紋樣。后來還將絳環設計為一個整體,只在背面設兩個鈕或兩個穿,用來和套在絳帶的卡子相括結,以控制腰帶的長短。雖然樣式有了改變,但習慣上人們還是講他們成為絳環。
清代以后,由于服制的改變,帶鉤和絳環使用減少,逐漸成為收藏賞玩品。
明代大帶
歷代大帶的形制都為長條帶型,到了明代,則發展出了新型的形制,就是在長條的基礎上,將垂帶分離出來,再縫合在帶子的兩端下方,大帶由帶耳或細帶、帶扣結系。有的還在大帶上縫上絳繩〔組),起到固定和裝飾作用。明代,除了官員大帶外,民間大帶井沒有太嚴格的規定,不過同樣有大帶緣邊,帶體素面等特點
第一種長條帶型是使用最長久的形制。大帶帶體同腰圍長,寬約9CM,兩側的垂帶(紳)及兩耳(打結部分)長約99CM,寬約9CM。絳繩另外系上。因為系好之后不能保持形狀的挺立和固定,對于比禮服來說,顯得有點隨亂,所以多用于明制 和道袍類服飾。
第二種為改進樣式,將垂帶縫在帶體下端。帶體用細繩或帶扣系好,在前面綴以假耳(蝴蝶結),絳繩另外系上,樣式與明會典記載相同。樣式大帶帶體同腰圍長,寬約9CM,垂帶長約64CM,寬9CM,緣邊約1CM。
第三種與第二種相似,用細帶、帶扣系結,去掉兩耳。定陵出土實物也是這種形制,并將絳繩固定在大帶后內面.穿帶時,先用細帶將大帶系好,后將身后絳繩繞到身前打結(通常為雙錢結〕。剩余絳繩的垂下為穗。大帶帶體同腰圍長,寬約9CM.垂帶長約64CM,寬約9CM,緣邊1CM。系常長約27CM,寬O.5CM。絳繩子長約100CM,穗長12.5CM,縫在大帶上的部分,相距約19cm.
大帶
“大帶”與一般絳帶不同,它屬于禮帶,用以在隆重、禮儀場合搭配禮服(冕服、祭服、深衣、直裰等)。
“大帶”這個詞用在絲帛腰帶上,也用在革帶上,雖然材質形制不同,但意義相近。一些服制情況下兩者也同時使用。“大帶”在一些文章中,還是絳帶的統稱,而大帶的垂帶--“紳”也有時用做大帶的代稱。
早在先秦大帶便有了等級區分,歷代《輿服志》等書籍也對大帶的形制有明確規定。(如《禮記-玉藻》:“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新唐書-車服志》:“大帶,以素為之,以朱為里,在腰及垂皆有裨,上以朱錦,...”)
雖然歷代“大帶”顏色材質細節方面都有差異,但必須有垂帶(紳)這點沒有改變。到了明代,大帶的形制發生了較大改變,帶用扣絆、系帶圍合,腰帶不長所以不會有垂帶,因此人們把“紳”直接給縫在大帶上,可見它的重要性。
絳帶鑒賞
戰國:長72CM,寬3.5CM。左端3.5CM處有一帶鉤,右端3.5CM、7CM、9.5CM處各有一個扣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
絳節與宮絳:絳帝是指腰帶,而宮絳是指系在腰帶上的布條垂飾,顏色多樣,有長穗,通常綴有玉佩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