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楚成王臨死想吃熊掌,孟浩然吃魚病發身亡。
寒冷的冬季,你或許只想安靜地躺在床上刷刷手機,看一看世界的美好,但總是會在不經意間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惡意”——網絡上到處都是美食圖片和視頻。
于是,抵擋不住誘惑的你,或許默默打開外賣軟件,享受美味的同時,也吃下了自己的減肥誓言。
先別懊惱,以下這幾位青史留名的人物,為了口腹之欲,可也不含糊呢!
熊掌:楚成王的臨終遺憾
楚國的熊惲(yùn),更被大家熟悉的叫法是楚成王。
楚成王晚年,想廢黜太子商臣,改立小兒子王子職。商臣知道消息后,發動政變,登上了大位。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記載:“冬十月,商臣以宮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楚成王被兒子商臣包圍后,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吃過熊掌后再死。但是商臣沒有答應,不久,楚成王上吊自殺身亡。
后來有人解釋說,楚成王請求吃熊掌再死是因為燉熊掌非常耗時,這樣可以拖延時間。但是不管怎樣,臨死之前想到的是吃,似乎暴露了楚成王的吃貨本性。讓我吃一口熊掌再殺我,直至今日也一直被大家津津樂道。
鮮魚:孟浩然所欲也
身體是自己的,少吃一口死不了,多吃一口問題可就大了。比如唐代詩人孟浩然,不遵醫囑忌口,后果很嚴重。
《唐才子傳》中寫道“開元末,王昌齡游襄陽,時新病起,相見甚歡,浪情宴謔,食鮮勤疾而終。”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南游襄陽拜訪孟浩然,孟浩然特別開心,想著要好吃好喝的招待朋友。但當時他患有背疽,這在古代是十分危險的疾病。經良醫醫治后,孟浩然的病即將痊愈,但醫生囑咐他必須忌口,尤其不能吃魚。 老友相聚,相談甚歡之際,上了一道襄陽人宴客時必備的美味——漢江中的查頭鳊。孟浩然見到鮮魚,食指大動,便將醫囑拋之腦后,大吃起來。
沒想到,這一貪嘴,導致了舊病復發,還沒能等到摯友離開襄陽,孟浩然就與世長辭了。在明知患病要忌口的情況下,還是沒能管住自己的嘴,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令人一聲嘆息。
牛肉就酒:杜甫生命的終點
據《新唐書·杜甫列傳》中記載:“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在杜甫客居衡州耒陽
(今湖南衡陽境)
期間,去游南岳祠,但是未曾想到被突發的洪水困住了,連續餓了十天。當地聶縣令聽到消息后,用船把杜甫救了出來,并以烤牛肉和白酒來招待他。想來忍饑挨餓的杜甫看到這等美食,應該是一頓暴食狂飲吧。當晚,杜甫與世長辭。
《舊唐書》中也記載了這種說法,《舊唐書·杜甫傳》中寫道:“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其實關于杜甫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但從新舊唐書和其他歷史資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出詩圣的死因,或許多少和那天的美酒佳肴有些關聯。總之我們要記住一個道理:切勿暴飲暴食。
重量級吃貨:蘇軾
蘇軾可謂美食界的泰斗,一生寫了近五十首跟吃有關的詩。這位“東坡居士”還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等諸多菜品,可見他在美食界的地位。
蘇軾曾在《自提金山畫像》中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分別是蘇軾三次被貶之地,而蘇軾的被貶之路似乎也是其美食探索之路。
黃州
蘇軾被貶到黃州之后,日子過的十分清苦,當時黃州人不吃豬肉,而牛羊肉又很貴。蘇軾開始研究豬肉的吃法,甚至還寫了一篇《豬肉頌》來贊美黃州的豬肉。
豬肉的做法很簡單,把鍋洗了,放上水,慢慢燉,別催它,火候足了,味道簡直美極了。
惠州
蘇軾到了惠州,便愛上了荔枝,寫了一首又一首的詩來表達自己對荔枝的喜愛。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荔枝本來就不用特意等著楊貴妃用笑容認可,它的資質早就可以傾動全城了。)
(《荔枝嘆》)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儋州是現在的海南島。海南島當時生活條件惡劣,最讓蘇軾無法忍受的是沒有肉可以吃!于是,他便將目光轉向大海,發現了生蠔。
據《清暑筆談》中記載,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
(東坡第三子)
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蘇軾跟兒子說,生蠔牡蠣太好吃了,你千萬不要告訴朝中的士大夫們,不然他們來搶,我就沒得吃了。 和孟浩然類似,《東坡志林》中記載道: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可。”
《東坡志林》記載的是作者蘇軾元豐至元符年間二十年中的雜談筆記,內容廣泛,無所不談
大致意思就是蘇軾患了紅眼病,醫生告訴他不要吃魚,少吃油膩,尤其是肉。蘇軾說:“大夫,其實我的腦子已經決定聽話了,但我的嘴不聽啊!我能怎么辦,我也很絕望啊!”
蘇軾的一生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但是還好有美食作伴,即使仕途不順,屢遭貶謫,卻樂觀曠達,不愧被稱為“北宋第一吃”。
古人云:“食色性也。”從古至今,享受美食都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今社會,美食不僅是為了人們果腹而存在,更是在犒勞自己的辛苦,慰藉自己的靈魂。但也萬不可因為美食,忽略健康,顧此失彼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