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于發簪的記錄,發簪不僅僅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更是古代一些男女首選的定情信物。承載了無數的情感而流傳著。
《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后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后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后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在中國古代,漢族女子插笄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標志,到時還要舉行儀式,行“笄禮”。笄禮源于周代。古代發簪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制作也最為精致。
古代婦女的頭飾之中,還有一種名叫“發釵”的飾物。發釵和發簪都用于插發,但兩者的結構有所不同:發簪通常做成一股,而發釵則做成雙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區別。發釵的普及大約在西漢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國婦女的主要頭飾之一,直至今天,發釵在婦女的梳妝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發夾,就是由發釵演變而來的。
發釵除了在質料及長短上有所區別外,更主要的特點還在于釵首上的不同裝飾。如在釵首雕鑿蟠龍之形,即為“蟠龍釵”。晉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龍釵,梁冀婦所制”的記載;在釵首裝飾鸞鳥,也為歷代婦女所崇尚。尤其在結婚首飾中,更為常見,因為鸞鳥在漢族民間一直被視為吉祥之禽。飾有鸞鳥的發釵,被稱為“鸞釵”。
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的發型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從而逐漸走向衰亡。同時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也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還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小小的一件配飾,可能代表著你我不能理解的深遠文化以及厚重的歷史,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它逐漸消逝的理由,我們的使命,就是為它傳薪,知道熊熊的文化歷史的火焰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中燃燒,成為不可忽視的光與熱。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