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搖,顧名思義“一步一搖曳”,步搖為我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
其制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細相混雜,簪于發上,材料主要有金、銀、玉、瑪瑙等。
步搖約在東漢時經燕傳入遼西,后又向東傳入 高麗鮮半島及日本并對當地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步搖以金銀玉石等質地,宋明以來一直流傳的頭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征。
漢代以后,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并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步搖的概念,見於兩漢時期,然而,它從一開始就被置放到一個禮服的范圍之內,漢制規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祭服中的首服為"剪牦[máo]簂[guó],簪珥,耳珰垂珠,簪瑇[dài]瑁為擿,長一尺,上為鳳凰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各一,橫簪之。以安簂[guó]結。" 又 "皇后之服相同,步搖簪珥,惟用假結,步搖以黃金為山 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熊、虎、赤羆、天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諸爵獸皆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珰,繞以翡翠為華。"這兩段話,應該放在一起看。
按《后漢書·烏恒傳》所說:如中國之有簂、步搖。步搖,是和簂(即幗)這樣的假髻具有同等地位的東西,分析皇后首服中步搖的描繪后,"以黃金為山題",就是以黃金為底架,上面飾有白珠。
相類似的形制,比如在遼寧北票四花營子鄉出土的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的金質花樹狀步搖,底部呈方形,上面為短而寬的樹干,干上分枝,樹身上穿掛桃形葉片,動則 微微顫動,琮琮作響,雖然沒有白珠,而是金葉片,但非常符合"桂枝相繆"的特征,這個金葉片,更象上文所說的"鑷",鑷,在古代是指簪首的飾物。這些實物也為《釋名》 中關于步搖的解釋,"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提供了鮮活的范例。
同時再結合《后漢書·后紀》"鄧皇后"篇中提到的,鄧皇后"賜馮貴人王赤綬,以未有步搖,環 佩,加賜各一具。"步搖的單位以具為準,可見其正式程度,絕非后世所謂的單根簪飾可比。
現代也有很多致力于復原古代首飾的有志之士,也有純粹是因為喜歡而去學習如何制作首飾的同袍們,也許在形式、禮儀規格上并沒有太多的限制,與古代的內涵相差甚遠,但我們還是如此執著的喜歡著它們,希望它能隨著漢服一起,興起于這個包容無比的現代社會。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