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概括地談一下漢服所以成為漢服的三大特征。
漢服的基本特征為﹕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同時又以盤領、直領、箭袖、紐扣等為其有益補充。
這句話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
其一,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是漢服的三大顯性特征、是成為漢服的主要條件。其二,歷史上漢人著裝也有跟這三條不一致的情況,體現了漢民族傳統服飾形態的豐富性,以及漢服的融合適應能力。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最早是從深衣發展演化而來。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漢服具備著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的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嚴格意義上來講,元朝流行蒙古族服飾,清朝服裝為滿族服飾,這些服裝都屬於少數民族服飾,不屬於漢服。(元朝雖然壓迫漢族,但漢人還是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裝——漢服的,清朝就不同了,妄圖消滅漢族的民族記憶,殘酷地“剃發易服”,漢族人都被迫穿了異族服裝。)
中國自古以來又被稱為“華夏”,“華夏”一詞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占有及其神圣的地位,這是今天的中國人不太好想象的。古老的元典《左傳》上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華夏民族與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密不可分。或者說,漢服和漢禮儀就是華夏民族的主要特征,以此區別于長期落后于華夏族的周邊蠻族。“中國”(古代所謂中國即中原華夏文明)也因此被尊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1.交領右衽
先說交領。左右衣領相交以裹縛身體,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古代都是常見現象:
另外,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再說右衽。衽,本義衣襟。所謂右衽,右就是“往右”,將右襟掩覆于內,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反之稱左衽。左衣領蓋住部份右衣領,這樣左衣領的邊緣看起來就向右下傾斜,衣襟在外觀上呈現為“y”字形。
交領的兩直線像交于衣中線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左右衽一內一外相重疊,此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一個衣襟的系法,道家儒家的思想都有了。穿漢服交領衣,一定要右衽。絕對不能搞顛倒的。至于為什么選擇右衽,與古人的方位觀念有關,也可能是為了生產生活方便。
如果左衽,就會被看作異族。華夏族束發戴冠、衣領右衽,而披頭散發、衣襟向左敞開或隨意系結被認為是華夏族之外的“蠻夷”形象,這也是上古確實存在過的現象。孔子那句著名的話:“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沒有管仲這個大人物“尊王攘夷”,,我可能就成了披發左衽的蠻夷了!
左衽也被當作喪服,斂服,或者是陰間的鬼魂,《禮記·喪服大記》中提到:“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出土墓葬中確有左衽喪服。
隨著服飾史研究的深入,發現了古代漢人也存在交領左衽的情況,但屬于少數的特殊情況,源于禮制混亂、異族影響等等。總體上來看,交領右衽顯然是主流,是漢服的主要特征,貫穿始終。
2.無扣結纓
結纓即系帶,屬于“隱扣”。漢服的哲學是順應自然,用裁剪余料做成纓帶連接衣片,幾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鏈、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內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緊,便于調節,望之飄然若仙,同時還有利于腹部的保暖。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如腰封)和長帶子(如蔽膝),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征性意義,象征著權力。
今天所謂盤扣起于宋代但很少使用,明朝受蒙元的影響,盤扣、紐扣的使用漸漸多了起來。至于清朝,就是扣子一統天下,再沒有衣帶飄飄的古風了。
3.褒衣大袖
褒衣大袖即寬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寬窄長短很有講究。一般漢服袖長為“回肘過腕”,即裁剪時要留出胳膊能回過彎的余地,這樣胳膊彎曲時袖子長度不受影響,當著裝者曲臂時,這種大袖就會形成優美的流線。或于人的舉手投足之間,或于臨風屹立之時,寬博的衣袖便為人平添了古樸和諧、瀟灑飄逸的風韻。
如果說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顯著特點。漢服禮服一般都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祛,袖口),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唐以后袖型多變,但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漢服常服袖型中,小袖、箭袖、短袖也很常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中國之所以被稱為衣冠上國,因為傳統的衣冠服飾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比如:寬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歸,交領成距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後背中間有一條直線貫穿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行動進退符合權衡規矩。又如古制王后之裙(裳)由12片組成,比喻12個月等等。
所以漢服并不僅僅是好看,
更重要的是蘊含著華夏民族最質樸、最崇高的理念——天人合一、與道相通!
可能這也與我們中國人一直所信仰的祖先文明有關,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歷史傳承與獨特魅力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