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漢服的熱潮在各大高校中發生,許許多多的漢服美照也刷新了各大自媒體平臺,但我們真的了解漢服嗎?漢服在中國傳承了許多年,但以為一些歷史原因又暫時消失了,所以在們也失去了對它的更深入更具體的了解,那么今天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漢服的主要類型吧!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并且還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歸類,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類,“深衣”制(上衣下裳縫在一起)、“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為短衣)。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禮服,袍服(即深衣)為百官及士人
常服,襦裙則為婦女的常服
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松,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系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依著如此特性,古人在身著漢服時,走起路來自然會瀟灑飄逸,輕揮衣袖,便帶起一陣清風。
—— “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
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所謂“深衣”,是將上衣和下裳從腰部連接起來縫合,稱為一種長袍的樣式。因為這種衣服很長,且交衽,可以很好的遮蓋身體,把身體深深的包裹起來,使人顯得儀容端整,被視為德性高尚,禮儀有嘉,故而稱之為“被(pī)體深邃”,謂之“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
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縫綴在一起,最后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
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于休閑類服飾。深衣這種形制出現之后,由于其美觀大方且深具實用性,所以上至先秦時期的夏商
周,下至東西兩漢至魏晉,一直都是人們日常普遍穿用的服飾。
——“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
這類服飾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
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太上老君清靜經》有云:“夫鴻蒙分判,陰陽始列,輕清上浮者為天,其質陽也;重濁下凝者為地,其質陰也。說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
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 “襦裙”制
襦裙的話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襦裙也屬于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有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秦漢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長
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后寬到及地。不同時期,也有袖肥窄小的,便于勞動。
小編一直以為,中華上下泱泱五千年,出現過的文明遺跡數不勝數,而漢服,只是其中的一個,它幸運的被現在的我們所接受,而不是像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永遠的成為了過去的遺物,被我們所緬懷的對象。同時也愿更多的古代文化遺產被世人所復興,所傳承!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