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形制的特征總的來說主要包括“衣”、“領”、“袖”、“擺”四大種。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許多漢服的細節樣式被更改,與它原來的樣貌相差甚遠,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創新以及變更,才使得它留存到了現在。而接下來,就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漢服形制特征的詳細情況。
1.衣襟
漢服的衣襟,又名衽。自腋下鑲于下裾部位。中國的傳統漢服服,兩邊衣襟的穿法,自古以來都是左襟疊蓋在右襟之上,而因為衣襟是朝右開,所以便稱為“右衽”。這種穿衣方式的起源,當然為了方便慣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懷中拿放隨身物件。但既成正統之后,“右衽”便成為華夏文化“尊禮成服”的概念里一個基本象征“文明”的符號,可以用來識別“左衽”的蠻夷之邦。
右衽是中原漢服的核心。即左前襟向右腋下系帶。
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裝束一般為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
“冪用疏布,久之系用靲,縣于重;冪用葦席,北面左衽,帶用靲,賀之,結于后。”是典籍《儀禮·士喪禮》唯一的原文提到的“左衽”
2.領型
漢服衣冠類型又分為——
交領(又名掩襟),直領(對襟),圓領(滿襟),方領,坦領,豎領。
而漢服,主要以交領為主。交領是漢族傳統服飾漢服的典型特征,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系服裝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呈字母y型,稱為右衽。《說文解字》記載:“按,凡斂死者,左衽,不紐。
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釋名·釋衣服》:"直領,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
圓領,又稱盤領、團領,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圓領袍可追溯到漢初,到隋唐開始盛行。
坦領,又稱U領,漢服領型中的一種,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出的一種短外衣,袒領服是唐代女子穿著的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制品,下身則配以曳地長裙。領口為方形,盛行于明代。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定陵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其中便出土了方領襖。
立領即明豎領,其特點是方角,瘦高,領上通常裝飾有兩顆金屬扣,因此此類衣服也被稱為“扣身襖兒”,最早出現于明朝中期,至明后期在女性服飾中已廣泛流行。
明豎領的款式主要有二種:一種是大襟襖兒(即斜襟:它與旗人的廠字襟不同,是直線斜襟至腋下系帶);另一種是對襟襖兒。
3.中縫
衣身前后中央處垂線——中縫。現前后中縫這是通裁漢服基本的剪裁規則,用于定位。 象征為人正直,頂天立地。也可用來檢查衣服有木有穿歪等等。
當穿上漢服站直時,中縫垂直于地面,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禮記·深衣》: “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 背縫垂直而領子正方,象徵政教不偏,義理公正。正所謂君子之傷,君子之守,一個人遇到困難,不因環境變化而改變他的志向和德行,這才是君子之道。
4.袖形
大漢服袖形種類繁多,多款選擇,
漢服直袖可簡單的分為窄直型和寬直型。前者通常在上身約一半處開口,水平向外延伸;后者較寬,從腰部開口向外延伸。方直袖在腰帶旁開口,水平向外延伸,呈細長方形。
用于深衣等服裝上的袖式。在明代的服飾中出現的最多,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較窄,形狀似琵琶,故名琵琶袖。琵琶袖的袖體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緊后便于日常活動。
流行于漢代,是廣袖的收袂加上小袖緣袖子比較對稱,根據廣袖的大小,垂胡也會有大小。垂胡袖的袖子下垂的圓弧部分很大,象牛脖子,而袖口卻突然收得很小.垂胡袖多見于漢服的曲裾,區別于常見的明襖的琵琶袖
5.擺
漢服的擺主要是為了塑造、增加立體感,
擺,指在袍身兩側加續的幅片(步),并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強衣服上身后的立體感,也兼有避去袍身開衩,維持禮儀觀瞻的作用。并且按接續結構,分為內擺及外擺。
說了這么多,大家是否也對漢服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再次面對它也不會出現茫然的情緒呢!每天一點點的只是積累,最終你也會變成一個“專家”的呢!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