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是我國傳統(tǒng)木質(zhì)鞋具的總稱,具有涼爽、遠濕、防滑、增高、堅固耐磨、取材方便、制作簡易、行步有聲等諸多優(yōu)點。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木屐在我國至少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由于木質(zhì)易腐,出土木屐不僅極為罕見,而且普遍殘損嚴重,這都無可避免地影響到對早期木屐形制、功能的綜合研究。
屐是一種有齒之履。齒被安裝在鞋履底部,前后各一,呈直豎狀,多用于出行。鞋底設齒,為的是行走方便,因古代路面崎嶇不平,有了雙齒,就可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就會顯得穩(wěn)當便捷。屐齒通常以木料為之,和一般的麻底之履相比,木齒更經(jīng)得起磨損,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所以特別適合外出旅行。由于裝上了雙齒,鞋底的高度有所增加,在雨天的泥地或長滿青苔的山道上行走還不易滑跌。漢史游《急就篇》“屐贏窶貧。”唐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所以踐泥。”說的就是這種鞋履。
屐在中國的出現(xiàn),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fā)現(xiàn)兩件殘存的木屐,均為左腳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寬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個小孔,頭部一孔;中間和后跟處各有二孔,兩孔間挖有凹槽,槽寬和孔徑相同,推測其用途是在繩子穿過小孔后將其嵌入槽內(nèi),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時繩帶已腐,也不見屐齒。另一件為圓頭方跟,開有六孔,后跟處二孔間也挖有凹槽。據(jù)研究,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在各種鞋履中,屐的構(gòu)造比較特別,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底板,這就是屐的基礎,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古時稱之為“木扁”。上鉆有小孔數(shù)個,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南朝無名氏《提搦歌》:“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兩頭系。”②就指屐上的繩帶而言。三是屐齒,均裝在木扁下,其開頭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厘米之間,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齒的裝法不盡相同:簡單者以鐵釘固定;考究者則用木榫聯(lián)接,其具體作法又可分為兩種:一種用明榫,制作時先在木扁上鑿以穿透的孔眼,裝配時使屐齒上端的木榫穿過底板,再用竹釘或鐵釘從側(cè)面固定;因從屐板表面能看到榫頭,故稱“露卯”。與此相對,還有一種聯(lián)接方法:開孔時不將底板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頭,故意稱"陰卯"。《晉書.五行志》中即記載有這方面情況:“舊為屐者,齒皆達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徹,名曰‘陰卯’。”后來發(fā)生了袁悅之之亂,人們將暗榫之屐附會為亂世之征(因“陰卯”與“陰謀”諧音),故廢棄之。
唐代男子崇尚穿靴,外出旅行以著靴為多。只有在家居時才穿著木屐。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廣泛開展,這種木屐還被傳播到國外,日本及東南亞各國穿著木屐的習俗,就是從中國傳入的。筆者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文物庫房曾見到巨幅刺繡《釋迦如來說法圖》,為唐人所作,畫中即有多人穿屐。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屐式與現(xiàn)代日本民間所流行的木屐十分相似,顯然對其產(chǎn)生過影響。除男性外,唐代婦女也有穿著木屐的習慣,尤以江南女子為常用。李白《浣紗石上女》詩中就有“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的吟唱,清王琦注引《南越志》:”軍安縣女子趙嫗,著金箱(鑲)齒屐。” 說明當時女子所著之屐形制考究,屐齒還加以鑲飾。李白的另一首詩《越女詞》也談到女子著屐的情況,詩中有句云:“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鴉頭襪一作“丫頭襪”,這是和木屐相配用的一種襪子,制作時將大腳趾與另外四趾分開,形成丫形,以便卡住屐上的繩系。從李白的詩句中可了解到,當時穿著木屐,既可穿襪,也可赤足。
宋代以后的漢族婦女,因為崇尚纏腳,故多不穿木屐。男子卻依舊穿著,不過多用作雨鞋。宋張瑞義《貴耳集》:“東坡在儋耳,無書可讀,黎子家有柳文數(shù)冊,盡日玩誦,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 說的是蘇東坡冒雨戴笠著屐而歸的情景。穿著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畫《歸去來辭圖》中有所描繪(圖七)。明清時期將木屐稱之為“泥屐”,也著眼于屐的用途而言。如《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五回:“狄員外打了傘,穿了泥屐,別了薛教授回家。”
在纏足之風盛行的明清時期,廣東、福建一帶的婦女未染此習,仍為天足。因當?shù)貧夂虮容^炎熱,那里的女子和男子一樣,不論晴天還是雨天,平時家居都以穿屐為尚,只是在屐的裝飾上比男子所穿者的略微講究。如明謝肇《五雜俎》記:“今世吾閩興化、漳、泉三郡,以屐當革及,洗足竟,即跣而著之,不論貴賤男女皆然,蓋其地婦人多不纏足也。女屐加以彩畫,時作龍頭,終日行屋中,閣閣然。”這個時期的木屐形象,在王圻《三才圖會》中還有描繪(圖八)。
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無屐齒,以廣東潮州一帶出產(chǎn)者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著之可除穢氣。也有在木屐表面漆,或包裹繡帛、皮革者,多見于女屐。如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記稱:“今粵中婢媵,多著紅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沐浴乘涼時,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為雅,或以木包木為之。……新會尚朱漆屐;東莞尚花繡屐,以輕為貴。” 這種無齒之屐,已接近現(xiàn)代的拖鞋。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wǎng)絡推廣,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