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今夕何夕,遇此良人
終身所約,永結為好。
從此結發,永為連理。
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屬于漢族傳統文化精粹之一,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歲成年行“及笄禮”。標示已到婚嫁年齡。因此成年禮與婚與婚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
婚前禮,即“訂婚”。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后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于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一、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
二、問名,是指男家詢問女家關于女家女兒的姓名、時辰八字,如女家接納男家的提親,就會把女兒的姓名和時辰八字等交給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兇,如卜吉兆的話,就會決定娶女家的女兒。
三、納吉,即過文定,有一點像西方人的定婚,這時其實婚事已初步議定。
四、納征,即過大禮;“納”是的意思是聘財,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說男家需要納聘禮后才可成婚的意思。過大禮時,男家會請兩位或四位女性親戚(須是全福之人)約同媒人,帶備聘金、禮金及聘禮到女方家中;完成納征的儀式后,婚約便正式定立。
五、請期,即是“擇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會擇定一個成婚的良辰吉日,再準備婚期吉日書和禮品給女家,女家受禮及同意后,便可確定婚期。
六、親迎,亦稱迎親,就是在結婚之日,新郎會與媒人和親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會先到女家的祖廟行拜見之禮,然后以花轎接新娘回到男家。新人會在男家舉行拜天、地、祖先的儀式,然后送入洞房。
嫁妝最遲需于結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與財富。除了珠寶首飾外,嫁妝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東西。
正婚禮的基本禮儀:親迎、交拜禮、對席禮、沃盥禮、共牢合巹、合巹禮、解纓結發、執手禮。
一、親迎:新夫親往迎娶新婦。
二、交拜禮(三拜禮):交拜之禮是中國傳統婚禮的基本禮儀。新人面向主席臺跪坐于墊子上,表達了新人對天地、父母和彼此的一種感恩與承諾。
三、對席禮:新人相對而站,中間夾著幾案,新人相對而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結發為夫妻,恩愛永不移。
四、沃盥禮:沃盥之禮是指為入席前的新娘、新郎澆水盥洗,表達出新人對婚禮的鄭重之情。新婿自行將手、臉擦拭干凈,后為新婦浸濕毛巾,擦手,凈面。代表著此刻兩位新人懷著純潔明凈的心投入新的生活。
五、共牢合巹:《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同牢”指新夫新婦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巹”指新夫新婦各執一合巹杯,相對飲酒。新人在婚禮上同席用餐,宣告從此在生活上合為一家,象征新人福壽同享,甘苦與共。
六、合巹禮:新婿斟酒,兩人各飲一半后交換飲盡,兩人將葫蘆拼接好,新娘迅速纏緊葫蘆。葫蘆代表多子多福。夫妻共飲后,愿二人從此能同甘共苦、一生相扶。之后將葫蘆拼接如初,紅繩相系。象征新人從此夫婦一體,永不分離。
七、解纓結發:“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發”指各剪取新夫新婦一束頭發,以紅纓梳結在一起。新婿剪下新婦一縷頭發,后剪下自己的頭發,新婦展開錦囊,新婿將兩人頭發依次放入。兩人共同將錦囊線繩拉緊。意指夫妻雙方血脈相融,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八、執手禮:起身,新人執手相視。執子之手,與子共箸;執子之手,與子共食;執子之手,與子同歸;執子之手,與子同眠;執子之手,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在那一天的新娘都是明艷而美麗的,懷著美好的祈愿 ,一拜天地,昭告上天此緣已締;二拜高堂,感念父母恩情;夫妻對拜,愿此生尋得良人。繁瑣的禮節中是沉甸甸的祈愿。我只愿為你一人穿上嫁衣點綴紅妝,從此漫漫余生,相持相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