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在配飾合集站在歷史中的扇子的發展史中為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團扇,但可能還會有一些小萌新有些無措,那么今天玖玖就來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都掏出小本本來!記筆記了!
首先我們就從名字開始,中國自古就有“制扇王國”的美譽,扇子最早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而在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直到西漢以后,扇子才開始用來取涼。比較典型的存在就是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的從容和灑脫了!而到了東漢時期,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因為它們更加輕盈,所以又被稱為團扇、絹扇,而且由于它頗受仕女的青睞,所以又有宮扇之稱。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而這也就是大家現在在漢服寫真的美人兒手中最常見到的華麗團扇了!在遵循歷史的前提下,又根據不同的服飾搭配所針對性的更換,所以一些顏色和花式比較百搭的團扇上的配飾是用活扣鏈接的,以便隨時更換。
除了是簡單的納涼工具以外,團扇還具有豐富的人文象征意義。古代有著“文不離扇,武不離刀”之說,文人名士持扇指點江山,談古論今,更添幾分雅風文氣書生意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三國周瑜,成為儒將風范的代表。許多才子佳人更是扇不離手,團扇成為風流瀟灑、典雅高貴的最佳詮釋。在古代階級社會里,早期扇子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長柄和短柄之分,長柄扇是下層奴婢仆從侍侯主子的。用來為貴族皇帝出行時遮塵蔽日之用,后來漸漸用在顯示帝王威儀的依仗中,稱障扇。后來的歷代帝王也都保留了使用長柄要:團扇與其他如屏風、素琴、蘭竹等物品在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襯托作用,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畫面,表達了特定的寓意,豐富了畫面的內涵。
小巧精致的團扇,也是古代淑女最好的裝飾品。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這首有名的《團扇歌》就是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所寫。也就是從那時起,團扇與美女結下了解不開的纏綿情結。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而被譽為制扇王國的中國,卻在歷史的沖刷和時間的流逝中漸漸的被我們遺失了。縱觀團扇的現狀,它已漸漸成為其他國家的主流文化宣傳詞,但所幸的是我們還有機會去追尋,而不是像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消逝在時光的洪流中,不復蹤跡,只能在歷史中窺見片刻的絕美!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