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或稱為華服運動等,是屬于華夏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族文化的運動。
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及其他華人地區、海外華人等,以年輕人、知識分子為主。
漢服歷史悠久,但因受到滿清入關后“剃發易服”的壓迫,漢服與漢族斷絕了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后漢文化復興的意識開始復蘇,但由于戰爭與政治因素,并沒有獲得廣泛關注。而最近的漢服運動興起于2003年,河南鄭州的王樂天是現代穿漢服上街第一人,隨后許多人紛紛仿效。漢服運動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復漢服的華夏傳統服飾地位、復興華夏文化。
滿清“剃發易服”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錮百姓的思想,進而達到穩固政權的目的,這是執政者必須解決的問題。于是滿清統治者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清軍入關以后發布了這一項法令,即“剃發易服”
1644年清軍入關后,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中國的統治,為了摧毀漢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頒布“剃發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于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后,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在發布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發、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是清初六大弊政。清政府的這種暴力行為,一時間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但同時又為以后清朝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剃發易服大漢之恥
剃發易服,對于大漢民族的整段歷史來說,算是一個很大的恥辱,畢竟,如果沒有那些先輩們的奮力抵抗,說不定漢服也會和被秦始皇焚毀的書籍一樣,永遠的消失掉痕跡,只留下歷史記載中的只言片語。所以,后世才會有人說,剃發易服大漢之恥。
國可亡,家可破,信仰不可辱。
枯骨露,不降城,血肉護漢裳。
也許在當時那個經歷了這一切的先輩眼中,并不會知道這件事會對后世造成多大的影響,但當后人回顧時,才會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如此的真實,也是如此的哀慟。
但是剃發易服是大漢之恥這個說法并不完全對,因為這一個民族并沒有逆來順受,他們反抗過,掙扎過,甚至使用生命去抵抗,用所有的一切去反擊。雖然結局并不美好,但恥辱與否,已不是我們這些后人能蓋棺定論的。
但我們已足夠幸運與幸福,不僅僅是因為漢服它沒有斷絕在綿長的歷史走馬燈中,而是穿過了戰爭的硝煙,走過了血淚與犧牲,承載著一個民族千千萬萬代的文化底蘊,千千萬萬代的繁華興衰。最后,以它最美的模樣華麗的綻放在我們的眼前,比起那些遺失在滾滾的浪濤中的結晶,它與我們都以是足夠的幸運了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