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
烏紗帽之來歷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 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
烏紗帽之發展
唐朝—烏紗帽只是普通的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由黑紗做成的帽子,當時被稱為“烏紗帽”,后來這種帽子在民間流行開來。
烏紗帽在隋代初年曾一度受到朝野上下的青睞,風行一時。當時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但這樣的冕服制度很快就被廢棄了。
到了唐朝,烏紗帽是民間一種比較普通的帽子。
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記載,“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這說明,烏紗帽在唐朝仍然屬于便服之列。
烏紗帽之發展
宋朝—加了“雙翅”,依然屬于便服
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贊,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由于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不過,宋元時期,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烏紗帽之發展
明朝—烏紗帽被定為官帽
只有到了明朝,烏紗帽才被確定為官帽。曹麗芳介紹說,《明史·輿服三》中有記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 ”另外,已經取得功名而未授官的狀元、進士等,也可以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了。
但這種烏紗帽的形狀已經不是此前民間常見的那種用一塊紗巾裹在頭上呈“V”字形的烏紗帽了,而是與唐宋時期的“幞頭”相近,前有半圓的頂,后腦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臺階形,兩旁有展角,以紗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脫下。
曹麗芳說:“盡管烏紗帽被指定作為官帽開始于明代,也結束于明代,因為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后就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員的烏紗帽也換成了紅纓帽,但它卻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我們提到烏紗帽,還會將其與官員聯系在一起。 ”
烏紗帽之民間記載
王休仁的第一頂烏紗帽
相傳,烏紗帽的點子來自南朝王休仁。王休仁創制烏紗帽,并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扎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就此誕生。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時,引發人們的好奇與討論。
由于烏紗帽材料便宜,制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后來不少人仿制著戴。這個典故在《宋書·五行志一》中可以找到相關記錄,“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
烏紗帽之民間記載
文人墨客為其吟詩作賦
很多文人墨客,也愿意以烏紗帽作為描寫對象而吟詩作賦。
曹麗芳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經常提到烏紗帽,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它的作用。”白居易《感舊紗帽》一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原來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代詩人陸游《探梅》一詩中也寫到過烏紗帽,“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
元代鐘嗣成有一首小曲《醉太平·落魄》,描寫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的衣著是“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不斷皂環絳,做一個窮風月訓導”。
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關于烏紗帽的描寫。《水滸傳》中圣手書生蕭讓的穿戴便是“烏紗帽,白羅襕”,《西游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繡球拋下,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