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飾
首服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紗帽、風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綸巾、網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頭等。在古代,披頭散發的是極不雅觀的。男子就是剛洗了澡,也得以一把木簪束頭,如果你披頭散發,要么是胡人,要么是罪犯,當然,一國向另一國君主投降時,就常常背棺披發,表任人處置。巾冠有亦有多種,比如:四方平定巾、所有人均可用的綸巾、官宦人家用的爵弁、帝王的冕旒。
古代的巾冠制度可以說很是嚴格。漢代時有職位的人一般都會先包幘后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喜慶時用白色縑巾(紗)裹頭,平時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為主,以白縑巾裹頭幞發。宋代則出現了鐵線幞頭,同時馬夫戴折翅幞頭,當差人戴直角幞頭,而平民則是夏季戴涼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塵帽,宋元時期的頭巾種類繁多,如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紗巾、綢巾、東坡巾、程子巾、山頂巾等。明朝時期帽的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并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等。漢族婦女有八大首飾之稱,分別為簪、櫛、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額帕)。古代漢族發飾,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后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簪是古代婦女發型中最基礎的固定和裝飾工具。簪的樣式最是繁多 ,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寶裝飾。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發簪式樣也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狄髻是八大首飾的金銀組合飾品。其中宋元時期除了發髻等飾物外,有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即戴冠。頭插梳篦自漢代即有記載。南朝婦女就愛在髻上插飾梳櫛。唐朝婦女流行廣插釵梳。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有高髻插梳之飾。宋詞曰:髻鬟云樣梳。明代女子盛裝頭上插滿釵梳。漢族婦女還有戴絹花的習俗,所謂“寶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莊設佃戶花莊,一年四季專供孔府擺設和夫人、小姐插戴,演習宮女的冠戴裝束絹花。花絲鑲嵌是漢族特有的首飾工藝,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以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和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為代表。
佩玉
玉是最能代表中國君子的配飾,有一句話叫:”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便簡潔而深刻的表明玉和君子的共同之處。佩飾類和裝飾類玉器的品種繁多.十分龐雜,大致說來有頭飾、耳飾、項飾、手飾、身飾幾大類。以下描述其中幾個常見的品種。
玉璦:圓形板狀體,中間有一大孔,其孔徑與其邊緣之比為1:2,《爾雅》中有:“好倍肉,謂之璦”可用證明。璦主要作佩飾用,但也有其他用途,例如作請召的信物,《旬于》說:“召人以璦”,還作為引導君王上階之器,以免君王失墜等。
玉環:形同壁,區別在于肉和好的比例。《爾雅》云;“肉好若一謂之環。”古人佩環是為了象征自始至終不渝的精神,除佩飾外,還用來傳遞回歸、回還的信息。
玉玦:是一種帶缺口的環形器,產于新石器時代,常作耳飾。古人佩決有兩個含義:一是決斷事物;二是表示斷絕之意。
玉沖牙:片狀長牙形玉器,是佩戴在人身較下部的玉器。
玉翁仲:人形佩飾。傳說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時來到中國,他體高魅梧,作戰勇敢,攻無不克,為紀念他,人們將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飾,并用來驅魔避邪、保全平安。
玉剛卯、嚴卯:方柱形玉器。中間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雙成對。嚴卯刻文曰:“疾曰嚴卯,帝今夔化,慎空固伏,化茲靈歿,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剛癉,莫我敢當。”漢代貴族習慣佩飾剛卯,認為可以去兇化吉。
玉斛:角形圓柱體,《禮·內則》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作佩飾外,還有實用價值。
玉劍飾:用于劍及鞘上的裝飾玉件,常見的有劍首、劍格、遂、劍等。
扳指:體作圓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飾。
玉鐲:是一種短筒形腕飾,為古代人們最早和最基本的裝飾器件之一,故歷代以來,流行不衰。
玉帶板(跨):佩戴在腰部的玉器,由許多玉片綴附在革帶上而成,據說由唐高祖李淵所制。玉帶板不但作佩飾,而且是身份和等級高低的標志。據《新唐書·東服志》記載:“三品官著金玉帶,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六、七品官是銀玉帶9跨。”
玉人:人形玉飾品。品種很多,有各種人像、佛像、觀音等古人佩玉人飾,一是紀念,二是為了保佑平安。
除上述之外,還有如玉魚、玉片飾、玉墜、玉牌、玉鎖、玉發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帶鉤、五帶扣、玉提攜、朝珠、手串、朝帶、頂圈、香囊、獸形器、人首形器、飛天、方勒、生肖、法輪等。
在古代 還有貴族們在身上配套玉(一組玉按照一定次序配在身上),但現在人們多把玉配在胸口,多為佛陀菩薩,腰玉做配飾已經不多見了。
關于玉還有一個說法: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人。在清代乾隆以前,中國文化中所謂的玉,多為新疆和田玉,少量為藍田、岫玉、瑪瑙、獨玉等等。這些都是軟玉。(翡翠是硬玉,清代才被視為玉。)軟玉的密度低,結構相對疏松。經過人長期的佩帶,人體的汗液、油脂等分泌物會滲透到玉的內部,改變其外表特征,變的油潤、亮澤,時間長了甚至出現包漿。還可以用盤的方法短時間內使軟玉的外表發生很大改變。所以就有了人養玉的說法,但這僅指軟玉。
而“玉養人”的說法是說玉石中的一些元素可以作用于人體。根據許多關于翡翠玉石的研究,發現玉石中一些元素可以被人體吸收,而且對人體有一定好處。這些玉石長期與人接觸,它內部的一些微量元素會被人體所吸收,這些元素對我們的某些器官起到一定作用,能平衡協調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還有研究表明,玉石的光點對人體也有一定作用,就是當光點對準人體某個部位的穴道或者說穴位時,玉石的光點可以刺激它,起到疏通刺激和按摩脈絡的作用。還有根據說對老年人視力問題也能有所改善。不僅如此,將玉含在嘴里,人體的唾液與玉石能起一定反應,可以生津止渴、滋心潤肺,“養精蓄銳”的功效。
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這一說法。從理論上講,玉石析出的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可能被人體皮膚吸收。且無論是否有功效,古人認為玉有君子之德,常年佩帶、把玩玉石,可以隨時提醒自己修身養德,逐步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這大概才是玉養人的真正含義!
配劍
配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劍;君子之器。古人士人冠禮后便有佩劍,一般為禮儀之用。但在明以前,亦有不少用劍名人,如徐庶、李白、辛棄疾、曹丕。劍,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佩劍一般為三尺左右,宋制劍和漢制劍為佳,亦可作為漢家男兒尚武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