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在介紹漢服的時候,提到馬面裙,都會顧名思義聯(lián)想到形似馬臉,故稱馬面裙。其實馬面裙的門面構(gòu)造大致為梯形,但跟馬臉沒什么關(guān)系喔!
不少人在介紹漢服的時候,提到馬面裙,都會顧名思義聯(lián)想到形似馬臉,故稱馬面裙。其實馬面裙的門面構(gòu)造大致為梯形,但跟馬臉沒什么關(guān)系喔!
「馬面」首見于《墨子》中的《備梯》(墨子提到對付云梯攻城的辦法就是行城之法),「行城」即「馬面」。在戰(zhàn)國時,作為城墻的重要構(gòu)造的它,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了。從外觀上來看,「馬面」就是從城墻凸出、以三面抵御外敵的一道防護,若敵軍兵臨城下,則射手可以登上馬面墻臺回射,所以叫它「敵臺」、「墻臺」都可以。
有些馬面修的很厚,為實心,對城墻的完整性是一種保護,有的馬面長而「薄」(如統(tǒng)萬城),即空心,但造的長,挨得近,有效成為一種堡壘,可攻可防,沈括在考察統(tǒng)萬城后所說:「 其城(墻)不甚厚,但馬面既長且密。……若馬面長則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則矢石相及,敵人至城下,則四面臨之?!?/p>
話題回轉(zhuǎn)到馬面裙,又叫「馬面褶裙」。裙兩側(cè)打褶,中間有一段沒有褶子的光面,即稱為「馬面」。 婦女所著的裙裝,多以「兩片式、四裙門」的馬面裙,以金襕裝飾,嘉興王店出圖的單裙有提到裙襕紋飾即有八吉、寶瓶、蓮花、傘蓋、幡狀紋及茶花、犀角、方勝、珊瑚枝、銀錠、珍珠等雜寶。
▲ 明代馬面裙紋樣 嘉興王店李家墳明墓裙襕紋樣 &紅色折枝花卉織金緞
而到了清代,就有更多演用,不少博物館里展出的馬面裙,都是清代留存下來的馬面。兩個朝代常見的馬面裙在型制上基本一致,但清代使用花樣、顏色繁多的緣襈元素,緣襈,即為裙上修飾的襕邊,清代的褶子也打得更密更多,有「百褶裙」之說。但也不能說這類緣襈裙就為清朝所有,而是從襕飾風(fēng)格上來分辨,若說清代的緣襈繁復(fù)而盛艷,那么明代的襕邊就看起來清爽大氣。
▲ 《紫禁城》雜志(2012.6)中參考《明中東宮冠服》繪制的緣襈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