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五禮通考》曾說,自后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
古代六禮
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后,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征順乎陰陽之意,后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問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準備合婚的儀式。
納吉:是把問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發展到用戒指、首飾、彩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納征:是訂盟后,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后來,這項儀式還采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后,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請期:送完聘禮后,選擇結婚日期,備禮到女家,征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
事實上,我們常說的中式婚禮應該分為 和中式民俗婚禮。漢式婚禮作為華夏婚禮的原型,在儀式上遵守周禮的基本意旨,而中式民俗婚禮則是經過近代民國婚禮改編的婚禮儀式。
漢式婚禮
漢式婚禮又包含周制婚禮、唐制婚禮、宋制婚禮、明制婚禮,都是以周制婚禮為藍本的漢民族婚禮,各個朝代的漢服形制和細節為最主要區分。古代婚禮在黃昏舉行,故婚禮最早稱之昏禮。在此,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婚禮流程。
籌備 納采
大雁在古代的婚禮中有象征意義。出自于“雍雍鳴雁,旭日始旦。士如歸妻,迨冰未泮。”意思是:大雁雍雍鳴和之聲,響于旭日初升的清晨。這個時候也是男方納采用雁之時(開始行路),納采用雁日期要趕在“迨冰未泮”的正月中以前,因為到了二月就將正式舉行昏禮。 大雁是鳥類中“情摯”的典型:母雁失去公雁,或公雁失去母雁,再不會去另尋新偶。雁作為兩性之間穩固關系的象征,就這樣自古及今保留在傳說和民間風俗中。在古代中國和現代,浙東等地據說訂婚時要依照古時風俗,南方需送一對雁作彩禮。
第一幕 開場宣禮
贊禮入場,琴瑟和鳴,宣告婚禮儀式開始。
第二幕 親迎、新人入場
第三幕 沃盥禮
《周禮·春官·郁人》:“凡祼事沃盥。” 孫詒讓 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懷嬴 ﹞奉匜沃盥。” 唐 盧綸 《冬日宴郭監林亭》詩:“據梧花罽接,沃盥石泉分。”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
第四幕 同牢禮
《昏義》說:“共牢而食、合巹而飲,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幾案上設三品葷菜。這些葷菜即稱為“牢”。古漢人食俗,相似今日的份餐制,各種食物人均一份。所以,新夫、新婦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調味用的醬、菹、醢、湆均各一份。但婚禮特別。葷菜僅一份,放在兩人的飯菜之間,供新夫、新婦一同食用,稱為“共牢而食”。
第五幕 合巹禮
所謂巹,即是將匏對剖而成的瓢,配偶各執一片而飲,稱為“合巹而飲”。即類似交杯酒方式,分別以半個葫蘆葫蘆喝酒,然后交換飲盡。葫蘆是苦的,酒是甜的,意思是兩人從此患難甘苦與共。
第六幕 解瓔結發禮
漢·蘇武《詩四首》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這也是結發夫妻一詞的由來,意思是原配夫妻。結發,即把新郎新娘的頭發各剪下一縷包在紅色香囊中,即意味著兩人從此便是夫妻。“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發”新娘取出小剪刀,雙方互相剪一小撮,放入錦囊,由新娘收好。
第七幕 執手禮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新人牽手,也將告示二人共同步入幸福生活,接受來賓祝賀,儀式結束。
第八幕 禮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笙簫奏鳴,紅羅交織
一場文化與藝術的交融盛典
“有宴來賓 ,咸集致賀“
恍若穿梭千年
了解一場漢式婚禮 帶給我們幸福的想往
見證著你我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