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20、30年代的裙邊理論風靡到現在還在不斷被提起,偶爾也會想,我們古代會不會也有廣袖效應。拋出這個問題時,我就知道這個沒有實在的記載依據,也沒有龐大數據去支撐,只能靠今人推測。
上世紀20、30年代的裙邊理論風靡到現在還在不斷被提起,偶爾也會想,我們古代會不會也有廣袖效應。拋出這個問題時,我就知道這個沒有實在的記載依據,也沒有龐大數據去支撐,只能靠今人推測。但運用反向思維可以想到,經濟不景氣之時,人們自然買不起面料制作寬大的袖子,而經濟景氣時,除去面料、刺繡上的講究,能顯富的就是袖子,而且有錢人也不用自己做事,袖子越大反而突出一些禮節性的場合需求,而非實用意義。
就跟裙邊理論一樣,廣袖效應也可以從古代用布的問題上考慮,袖子越大用布越多,而在經濟繁盛的時代,連詩文中都多提廣袖,像盛唐時期的李白,“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漢代一首謠諺里也有提到用一匹布做袖子的,大家還紛紛跟風,覺得時髦,便是這句“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再從一些常用字匯上來看,捉襟見肘的是窮人,薄衣廣袖便是衣食無憂的仙人,也側面映證了一些道理,普通老百姓通常穿的是窄袖子,而家里有些底子的袖子越寬就越足以體現其家纏萬貫。
還有一種推測,則是跟社會風尚有關。如唐代仕女圖中多見廣袖,但受北方少數民族影響,也有胡袖、女穿男服等流行,往后,在宋的仕女畫像中也能常見小袖,宋詞“幾時重恁,玉驄過處,小袖輕招。”看出這段時期人們對窄袖的偏愛。
而在日常生活,就拋去一些社會影響,則是什么袖子穿著舒服方便,就穿著什么了。有的人說,越到宋明,就越講究了返璞歸真的服飾哲學,算是衣文化的發展回歸,故在這段時期常見小袖,仇英的畫作里也常能反應那個時期的風氣…但無論怎么說,我個人還是遵從功能一說,衣食住行,還是處于基本上的需求,再到精神需求,至于勞動者就穿著便于勞動的衣服,禮儀場合就穿著廣袖禮服著裝,因時因地制宜,才是中國的生活準則嘛。大家可借此共同討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