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紐扣兒,湊就的姻緣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兩下摟得堅牢,生成一對相依靠。系定同心結,綰下刎頸交。一會兒分開也,一會兒又攏民了?!?/p>
“紐扣兒,湊就的姻緣好。你搭上我,我搭上你,兩下摟得堅牢,生成一對相依靠。系定同心結,綰下刎頸交。一會兒分開也,一會兒又攏民了。”但凡對大明衣冠稍了解的,恐怕都對馮夢龍評《掛枝兒》中的這段,耳熟能詳。
也許是馮夢龍的輯評太經典,以致于很多人對明代鈕扣的概念,直接和成對金屬扣掛了鉤;也許是現代唐裝上那排盤扣過于搶眼,有些更以“明代用金屬扣、清代用布扣”作為區分明清服飾的鐵律。但事實真是如此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真相到底如何。
誤區一:明代扣子都是金屬扣,都是子母扣
從考古發掘實物上來看,明代扣子的形式有套結式子母扣,粒狀扣(單??郏瑱C制幣式扣(單??郏?,和盤結式扣袢。其中,套結式子母扣最為常見;從材質上來看,明代鈕扣主要用金、銀、玉、寶石以及琥珀等制成,但出土的金屬扣子實物數量最多。
這里有兩個小細節:其一是,銀容易生銹影響美觀,用鎏金的形式提高抗氧化的能力;其二是,大多數寶石紐扣以金嵌寶石的形式出現,這也許受限于當時對寶石的切割和加工技術。
誰說明代只有金屬扣來著?
(此圖左邊為立狀紐扣,右邊為機制幣式紐扣)
重點來了
上為鹽城明墓出土,下為定陵月白串枝山茶花羅立領女衣(局部),衣襟上都有布扣
誰說明代沒有布扣來著?
誤區二:明代扣子只出現在豎領上
實物證明,會出現其他款式的衣服上
1、出現在對襟直領背子上:相信大家對這兩幅明初容像都不陌生,畫中老婦人在短襖上穿對襟直領背子,護領上綴有金紐扣。
2、出現在交領上:《明宮史》記載,凡脖領亦不許外露,亦不得綴鈕口。只宮人脖領則綴鈕扣,是以切避忌之。由此可看出,明代領上綴紐扣,有特殊規定,內侍不能使用紐扣,宮人的脖領則可以。大家看不清楚的話,可以翻大明衣冠Q圖志69頁和121頁
寶寧寺明代水陸畫,成畫和敕賜約在明天順年間(明英宗)。圖中女子的主腰上有一排紐扣固定。外穿窄袖交領左衽衫,領口綴白色護領,解開衣襟時內外襟形成效果很像對襟。
4、出現在對襟上
大衫上的扣子
上圖為明宣益王妃短襖。短襖衣襟一般綴五對紐扣,如為豎領,領上另綴兩對紐扣。
下圖左側為萬歷時期水陸畫,中間夫人身穿圓領對襟長襖上,并非有些童鞋認為的“圓領 ”;右圖為明崇禎《金瓶梅詞話》插圖,同樣身著圓領對襟長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