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運動一晃十幾年,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漢服出現的場合從“服裝展示”到“禮儀活動”再到“生活化”,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社會公眾視野。但是,我得問一句:同袍,你確定你真的會穿漢服嗎?
漢服運動一晃十幾年,穿漢服的人也越來越多。漢服出現的場合從“服裝展示”到“禮儀活動”再到“生活化”,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社會公眾視野。但是,我得問一句:同袍,你確定你真的會穿漢服嗎?
2“四時穿著輪時有序”:四季的常服禮服的置辦與搭配
1 、永遠別以為古人是不知冷熱的傻子!
深衣制度里有講“深衣上身前后四片,代表一年四季;下擺十二片,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寓意君子穿衣要四時有序”,這樣方才是符我國合天人合一傳統思想的。也就是,人穿衣服要看天氣,知冷知熱。從來沒見過熱到滿頭大汗或者凍到說話都打擺子的人會有多優雅的。
我在之前的《兩張圖幫你了解漢服體系》一文里寫過,之所以漢服會有不同朝代的不同形制,一個是流行風尚變化,更重要的是歷史氣象環境變化。
先秦兩漢算是寒冷季,所以衣服層層疊疊(那時候沒棉花);兩晉隋唐是溫暖季,所古畫文物中到處可以看見穿著風涼的名士以及低胸透視裝的妹子(《北齊校書圖》《簪花仕女圖》),到了宋代正好是過度階段,溫度剛好,所以從皇上到平民,全體流行穿褙子(系上保暖,敞開舒坦),這里得說一句,朱熹老爺子曾復原了個朱子深衣穿著上班,讓同僚笑話得不輕。因為款式老舊過時了。明代又到了寒冷季節了,衣服的領子越來越寬,袖口也多縫起來了,加之受到前朝流行以及理學思想的影響,不但結合著出了一些新的款式,也終于沒人笑話朱老爺子的深衣了。
那古人冬天咋辦?答案就是:有棉花前,沒錢的多穿幾層有錢的穿皮草。有棉花后就不用說了。
2、 四時的常服禮服就算不能都齊備也是可以排列組合滴!
漢服斷代三百多年,一下子各種考據各種形制就全出來了。所以大家難免會有點亂,那么我們就姑且以形制適合的天氣來做以矛盾調和。
先說禮服:
大禮服就不論了,古時能穿大禮服的基本都是貴族,所以古時大禮服在服制上也有適應四季的設計,但不論怎么設計,都是十分繁瑣厚重的,看看歷代帝王像就知道,皇上是個苦差事,沒人攙著的話,穿那身是走不動的。現而今我們基本跟古代平民一樣,除了在婚禮上有機會穿大禮服之外,是很少能穿到的,冷啊熱啊的,忍著吧,總比大冬天穿婚紗要舒服多了。
小禮服:
小禮服適用范圍相對要寬泛些,但依舊少不了加過回肘的寬袍大袖。只是相對沒那么繁復。所以一般禮儀性的場合( (單件)+大袖衫(1件)+薄點的窄袖短褙子(1件)就可以搭配全年的禮服常服了。
漢子們只需要:中衣(1件)+褲子(1條)+薄厚自定的短褙子(1件)+深衣或者道袍(1件)也就足以搭配出體面的四季衣裳了。
至于如何修煉到高階技能。我們下一章再說~~
P.S. 同袍們有什么想說的可以在文下留言,我們共同探討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