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即歷史流變過程中產生的漢民族傳統服裝。其成衣過程及外在風格變化,承載了漢民族的染、織、繡等多種杰出制衣工藝和審美意向,含括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保護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即歷史流變過程中產生的漢民族傳統服裝。其成衣過程及外在風格變化,承載了漢民族的染、織、繡等多種杰出制衣工藝和審美意向,含括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保護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一、布料 草木 印染 工藝
自黃帝以來,漢服制衣布料主要有苧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為布帛。根據布帛紡織工藝、經緯組織方式,可細分為:錦、綾、絹、紗、綢、緞等。在古代很早就有染人從事印染。朝廷也專門設置了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掌染草”。
漢服傳統印染可分為:礦物染和草木染。
草木原料一般會用到蘇木、紅花、烏木等等。草木染的步驟比較簡單:先將草木原料放入有一定水量的鍋中,待水沸騰一定時間后,草木中的顏色逐漸散透至水中,就得到了染料,隨后,將準備染制的布帛放入染料中,高溫下色彩慢慢浸透魚不布料之中,最后得到的,就是美麗而自然的草木染布料了,布料在晾干后可以直接裁剪成衣物,也可以固色后再進行加工。
二、紋飾 手繪 刺繡 工藝
漢服紋飾工藝,常見的有刺繡及手繪,刺繡工藝歷史悠久,周代就設立了“典婦功”、“縫人”等職,負責刺繡。《周禮》中記載道:“五采備,謂之繡。”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針法習慣,也就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繡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及廣東的粵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四大名繡。
除去刺繡,手繪在漢服上的運用也極其廣泛,又因其成衣時間短,花紋生動繁美而深受大眾喜愛,將圖紙上的美景佳物,移置于漢服之上,描繪的是現實的飛蟲走獸,山川江河,也是制衣人心中的流年美眷,錦繡人生,一筆一劃之間,書寫的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一個民族的皮囊。
三、禮儀 著衣守禮 華夏歸心
一般而言,漢服是由衣裳、首服、面飾、發式、鞋履、配飾等總共合成的整體衣冠系統,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可見一斑,穿著漢服也有其步驟,以及應有的禮儀,沐浴、保養、著漢服、著足服、整理儀容、添配飾。
每個民族的傳統服飾都有自己的歷史,它的誕生流轉以另一種方式展現了這個民族的發展軌跡、精神面貌,甚至是文化特征。它是深刻于民族生息繁衍之中的精神符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夏兒女,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