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裙裳作為漢服之下裳,其產生的年代久遠。早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抵御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形成了裙子的雛形。
裙裳作為漢服之下裳,其產生的年代久遠。早在遠古時期,人們為了抵御寒冷,用樹葉或者獸皮連在一起,形成了裙子的雛形。據東漢末年劉熙撰寫的《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即把許多小片樹葉和獸皮連接起來。相傳在4000度年前,黃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規定不同地位的人著不同顏色的衣裳。那時的“裳”就是裙子。五代《實錄》說:“古所貴衣裳連,下有裙隨衣色而有緣(沿邊而裝飾曰‘緣’);堯舜已降,有六破(破者,析也,即皺褶)及直縫,皆去緣;商周以其太質,加繡花,上綴五色。蓋自垂衣裳則有之,后世加文飾耳。”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裙裳的情況。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上衣與下裳相連的 。漢代時裙子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現存的漢代陶俑、舞伎俑所著服飾就有如此明確的反映。那時裙子都有褶皺,即所謂“褶裥裙”。普通男子也有穿短襦裙的,一般人們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于勞動。《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載,“(管)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
魏晉以后,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紋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間色裙”。據《宋書·羊欣傳》載,王獻之做吳太守時,曾趁羊欣睡覺時在羊欣所穿新白絹裙子上題書數幅而去。羊欣本善書,得此真跡,書法大有長進。裙子是六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北史·邢巒傳》載“蕭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務”即可為證。
隋代的裙子樣式基本承襲南北朝時的風格,下長曳地的長裙在隋代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間色裙在這個時期依然為人們所采用。唐代的裙子長度及裙幅與前代相比都有明顯的增加,這使裙子更加蓬勃豐滿,被各個階層所鐘愛。
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由于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以右為主;在裙子中間的飄帶上常掛有一個玉制的圓環飾物——“玉環綬”,用來壓住裙幅,使裙子在人體運動時不至于隨風飄舞而失優雅莊重之儀。
遼金元時期是少數民族執政的時代,這個時期漢族所用的裙式基本上沿襲宋代遺至,少數民族裙則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襦遼金時期的契丹、女真族,多穿一種襜裙,顏色以深暗為主,上繡連枝花木,周深折為六裥,通常穿在團衫之下。
明代恢復了漢族傳統,裙子形制仍然保存著唐宋特色。曾風靡于唐代的紅裙到了明代再度流行。明代流行長裙,且花式繁多,品種各異。《水滸傳》中說:“(洪教頭)脫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條棒,使個旗鼓……”成化年間(1465-1487)年,京城時興一種“馬尾裙”,裙式蓬大,舒適美觀,傳入京師后,京師人多“買服之”。據記載,最初能織做這種裙子的人很少,價錢昂貴,因此只在一些富商貴公子中流行,以后商家及販售者增多,“于是無貴無賤,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連朝官亦“多服之者矣”(陸容《菽園雜記》)。
清代,漢族“上衣下裳”的制度被破壞,裙子基本退出男裝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