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有一種用獸毛或粗麻編織而成的粗劣的襦,或稱襖,一般為貧苦人所穿用。
古代有一種用獸毛或粗麻編織而成的粗劣的襦,或稱襖,一般為貧苦人所穿用。《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鄭注云:“褐,毛布也。”漢朝賈誼《過秦論》中曰:“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饑者甘糟糠。”隋唐時期褐衣為一般平民所服,以麻或織毛為之。但此時期的褐衣有長有短,亦為隱者所服。
《舊唐書·德宗本紀》中記有“貞觀四年……征夏縣處士先除著作郎陽城為諫大夫,城衣褐衣詣闕,上賜之章服而后召”的故事。這說明陽城先以褐衣見皇上,之后皇帝賜之以官服。
這一時期還有一種毳褐。毳,指上有輕柔細毛的僧袍。據《因話錄》載:“有朝士詣友生,見衲衣道人在坐。他日曰:‘公好毳褐之夫,吾但覺其臭爾。’友生曰:‘毳褐之臭,豈甚銅乳之臭?吾視毳褐,愈于朱紫遠矣。’”所以,這里的“毳褐”也是對僧人品格的一種暗示。從這個典故中可知,“毳褐”乃和尚所穿之衣,通常以鳥獸的細毛織成。唐代居士裴休于晚年常披毳衲,于歌姬院捧缽乞食,曰:不為俗情所染,可以說法為人。尊崇禪僧的人們認為,散發著山野氣息的和尚嚴裝比那耀眼的朱紫朝服官衣要高潔得多。
宋以前,褐衣身長較短,所以又叫“短褐”,是廣大勞動者的常用衣裝,到了宋代,勞動者依舊以短褐為常用的衣裝。另外,這時的一些隱士也常穿用麻衣,他們所穿的這種麻衣也叫“褐衣”,但袖子和身腰都比勞動者穿的要寬、要長。
后世短褐質地多為粗布,名稱也被“襖”所取代,但“短褐”這一詞匯卻成為普通民眾的代名詞,被經常使用,如成語“鶉衣短褐”就是描述人衣服短小、破爛,并進而表明此人的地位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