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蹀躞帶的定義——古代革帶的一大分類。鞓由皮革制成,起束腰作用,裝有掛帶或帶具有明顯的可掛物品功能的腰帶,皆為蹀躞帶,就算拆掉了掛帶銀囊,依然是蹀躞帶。這種腰帶始于戰國,興于唐宋,終于明代。
“只有圓領袍需要束革帶”是個大誤會,自周代開始各種革帶配得最多的是禮服,漢玄端,唐冕服,宋盤領,明弁服等等,官員們穿正裝時,玉犀金銀之類名貴的腰帶是表明官階的最明顯標志,銅鐵材質的腰帶在民間也很流行。 類和鎧甲也是扎革帶,而不是所謂的腰封,扎根細布條都比腰封好。
蹀躞帶的定義——古代革帶的一大分類。鞓由皮革制成,起束腰作用,裝有掛帶或帶具有明顯的可掛物品功能的腰帶,皆為蹀躞帶,就算拆掉了掛帶銀囊,依然是蹀躞帶。這種腰帶始于戰國,興于唐宋,終于明代。
蹀躞帶本為胡制。帶間有帶環,用作佩掛各種隨身應用的物件,如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石之類。其制本采自馬上的秋根,為適應馬上需要。蹀躞帶自魏晉時傳入中原,到唐代, 曾一度被定為文武官員必佩之物,以懸掛算袋、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稱“蹀躞七事”。開元以后,朝廷有新的規定, 一般官吏不再佩掛雜物,帶板改為裝飾品。但在民間,特別在婦女中間,卻更為流行, 只是省去了原來的“七事”,改成了狹窄的皮條,僅存裝飾意義。
據記載,蹀躞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的。最初的裝飾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帶兩端的連接處,重點是帶鉤,既有玉質帶鉤,也有銅質帶鉤。南北朝以后演變為革鞓上只綴方型帶銙的玉帶。隋唐時期玉帶被定制為官服專用。唐宋時期玉帶就已經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規定有"大帶制度",以帶上的裝飾品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等級。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帶銙的數量多少取決于官員的級別地位
十刀齋作品忍冬紋蹀躞帶
主帶名鞓,兩端為帶扣和鉈尾,前段裝有帶銙,銙上有古眼,背后有襯板,后段裝有扣眼銙,用來穿帶扣,相當于現代的金屬扣眼。銙上安裝有各種掛帶,雜物袋,銀囊等
首先要明確的是,蹀躞帶的帶銙帶環是分布在腰部側后的,一般不放在身體前方,肚皮前面掛東西,誰都知道不好看,兵器雜物也都是掛在腰后腰側的
2.怎么扎蹀躞帶?和扎現代腰帶差不多,不過帶扣一定是朝右,扎腰帶時左手持帶扣,右手持鉈尾,扣在合適的孔里,腰帶高低松緊完全看個人喜好
3.把帶扣移至肚臍右側,位置看情況,大約一掌寬就行,鉈尾那一截繞到背后,同時保證這段皮帶自然下垂或者和主帶平行
5.鉈尾怎么塞,是很有講究的,古人喜歡把皮帶從上往下塞,鉈尾垂直指向地面,在封建時代,這是順天忠君的意思,決不能歪歪扭扭隨便亂塞
但是實際上這樣并不舒服,如果皮帶偏硬了,就根本沒法這么塞,所以還有一種方法,從下往上塞,鉈尾一樣指向地面,還可以保持帶尾部分漂亮地下垂,大家不妨用這種方法
當然,帶尾也可以不繞到腰后,扣住帶扣以后直接下垂,也挺好看,看過銀魂的都知道吧(回燈:不要亂入奇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