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幾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這幾種服裝的紋飾,都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內,而是
斗牛原是天上星宿,《晉書·張華傳》說,晉惠帝時,廣武侯張華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請通曉天文的雷煥去詢問,雷煥說是豐城寶劍之精,上徹于天,就讓雷煥為豐城令。煥到任,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乃一以送華,一以自佩。后張華被殺,劍忽不見。雷煥死后,其子持劍過延平津,船至江中,劍忽躍出,墮水。但見二龍蟠縈有文章,水泯警沸,于是失劍。明代斗牛服為牛角龍形。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征廣泛用于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并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繡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裥。所繡紋樣,除胸前、后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制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后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采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
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飛魚有魚鰭,斗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