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佩飾是以其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而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但一進入等級制度分明的文明社會,分等級、定尊卑,則成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諸侯用象骨,士則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諸侯以石。當今則...
佩飾是以其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而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但一進入等級制度分明的文明社會,分等級、定尊卑,則成為它最主要的功能,“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存等差。”如韘,天子、諸侯用象骨,士則用棘。又如充耳,天子用玉瑱,諸侯以石。當今則不必拘泥這些。
古時常見的佩飾有玉、珠、刀、帨等。不過,如服裝分男女一樣,佩飾上有著明顯的性別區分。
(一)女子飾件:
頭面: 笄,簪,釵,步搖,梳篦,花鈿,勝,玉梅/雪柳,鬧蛾,花冠/鳳冠,假髻
耳飾: 耳玦,耳珰,耳環,耳墜
項飾: 串飾,項鏈,項圈,纓絡,項鎖,霞帔
臂飾: 手鐲,臂釧,戒指,護甲
佩飾:包括各種佩掛飾件。如霞帔、帔帛、環佩等
狀容: 大致可分為“紅妝”和“白妝”兩類。介紹一些傳統的眉樣、唇樣、面飾等。
(二)男子飾件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男性通常喜歡一些具有進攻性,危險性的裝飾品。比如容刀、觽韘、佩劍;而笏頭帶(玉帶),帶鉤,鉤絡帶,綬(大綬、前綬、后綬)等則是與據男式服裝的特點有關;另外也包括一些中性的飾件,如充耳,容臭,玉佩。
(一)女子飾件:
1.頭面
笄:用來固定發髻,是根細長釬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稱為首部。笄是發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簡單樸素。漢族女子的 之首,插簪于發髻,懸于耳際,故名“簪珥”。
《長沙發掘報告》記錄西漢后期的玉瑱:白色、無光澤,蕈形,一端較大,一端較小,中腰內凹;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細如喇叭形,中間穿一孔的。色有深藍、淺藍、綠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錐狀,下端成珠狀,身上無孔,無色透明像玻璃。
珰 :還是得承認,為追求美而不惜損害身體的習慣,人類自古有之。為了美,漢代后,漢族女性也開始學起了穿耳,這樣就流行起了耳珰。《釋名 釋首飾》:“穿耳施(附加)珠曰珰。”漢末《孔雀東南飛》描寫:“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明月珰從字義可知是圓形發光的耳飾。
耳環(玦):秦漢時期漢族地區耳環出土不多,然而周邊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戴耳環的風俗存留已久。《南史 林邑國傳》:“穿耳貫小環,自林邑、扶南諸國皆然。”所以,漢家女帶耳環的風俗也源起于蠻夷女子。唐詩人張籍的《蠻中》詩描寫南方風俗:“玉環穿耳誰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耳墜:耳環下垂各種寶石飾物,稱作耳墜。同樣也是外傳進來的風俗。遼寧西豐樂善鄉西岔溝西漢匈奴墓出土不少耳墜,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西溝畔西漢匈奴墓出土金玉耳墜,金珰上飾獸紋,玉飾鏤雕變體龍虎紋,黃金與白玉交輝,極其精美。
(五)3.項飾: 項圈 、 金石護身符、長命鎖等
4.臂飾
鐲:戴于手腕。
釧:來源于鐲,幾個手鐲合并在一起,被名為“釧”,后來,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臂釧的具體形制,兩千多年間變化不大。釧又叫“跳脫”。據說此詞是外來語。釧有臂釧和腕釧。臂釧又形象地稱作“纏臂金”。
戒指:即指環,戒指的產生有特定的背景。《詩 邶風 靜女》毛亨傳曰:“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戒指有“戒止”之意。近人徐珂《清稗類鈔 服飾類》載,有了這些說法,可以想象古代的男人是肯定不愿戴戒指的,以至于辛亥革命前后戒指流行時,有人呼吁說:“戒指是前朝宮中記號,現今大老官、大少爺、大小姐均懷了孕了。”(1911年10月2號上海《民立報》《東西南北》欄目)
以戒指為定親的信物,是古時中亞胡族和西歐的風俗。《晉書 西戎傳》載:“大宛俗,娶婦以金同心指環為聘”南北朝時,此風俗傳到中原。
5.佩掛飾
襜:正義爾雅云“衣蔽前謂之襜”,襜是遮至膝前的短衣,即圍裙。宋范仲淹《斗茶歌》:“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帨巾:也叫縭,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禮中,由母親將其系在即將出嫁的女兒身上,稱為“結縭”——
《詩經 豳風 東山》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場景幻覺,我這后世人每每讀之,總有一股無言酸澀涌上心頭。
《儀禮 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違宮事。’”先秦昏禮沒有后世婚禮那些名目繁雜的刁難新婿的“下婿禮”,整個儀程氣氛寧靜而莊重。未來的夫君靜靜地候在門廳那個叫“著”的地方,昏暗的光線中,看不清他的面容,只能看見他穿著齊整的玄端禮服,還有紅玉充耳在夜色中閃爍著幽幽的光芒……母親細致地給自己系上帨巾,訓導完禮辭,欲言又止,年輕的出閣女子,該是怎樣一種難以言表的心情……
林維民在《“帨”非“敝膝”考》中指出:“女子婚前婚后均佩帨,只不過佩戴的方法不同。在結婚之前,帨巾是女孩子的貼身褻物,可以贈送于男子作定情之物。如《召南 野有死麇》曰:“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詩中男子想取女子身上的帨巾做定情之物,但女子卻矜持地勸告男子不要去動它。
綦巾:一般是綠色的圍裙。雖然都是女子的佩巾,但縭是指女子初嫁,而綦巾則暗示寡婦再嫁。《詩經 鄭風 出其東門》曰:“縞衣綦巾,聊樂我員。”這位婦女居喪期間出游,并且不愿全身素縞,而以綠色佩巾裝飾自己,暗示自己不耐守寡的生活。寡婦再嫁,本是天經地義,但在夫權主義者看來卻不是件體面的事,因此,很多人在解釋這首詩時,將之說成是奔淫之詩。
披帛:我們常常看到唐代仕女的肩背上披著一條長長的圍巾,后稱之為披帛,也叫帔帛。然而,披帛在東晉時尚未出現,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畫女供養人及285窟西魏女供養人卻已有帔帛。中古時鮮卑、契丹、回紇、吐蕃服裝均無帔帛。《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印度有“橫腰絡腋,橫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時期的菩薩塑像中常能見到,似現代“紗麗”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闊部分散拂于腰際者,與帔帛形式也不相同。不過,從波斯薩珊王朝銀瓶人物畫上所見的女裝卻有帔巾,與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烏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畫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亞文化,與中國當時服裝發展的內因相結合而流行開來的一種“時世妝”的形式。
霞帔: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展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