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漢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系上五彩的帶子。據《搜神記》載,男鞋方頭,女鞋圓頭。但后來男女往往通用。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的貴婦人的鞋和出土的四雙青絲鞋來看,女鞋的前頭有...
足衣亦即襪履。赤足同樣是失禮的行為,謝罪時常常“免冠跣足”。
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漢代,凡祭服穿舄、朝服穿履、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系上五彩的帶子。據《搜神記》載,男鞋方頭,女鞋圓頭。但后來男女往往通用。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中的貴婦人的鞋和出土的四雙青絲鞋來看,女鞋的前頭有兩個昂起的小尖角。
(一)履。
《釋名 釋衣服》有云:“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說文》云:“履,足所依也。” 履有許多異稱,除了有地緣人群各自習慣稱法的原因外,履制的不同當是主要的。《字書》說:“草曰屝,麻曰屨(jǜ),皮曰履,黃帝臣于則造。”《儀禮 士冠禮》云:“夏用葛,冬皮屨可也。” 《詩 魏風 葛屨》云:“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方言》又立一說:“絲作者謂之履,麻作者謂之屝。”
由此看來,古代鞋的質料,履有麻、皮革、絲帛作之者,屨有麻、葛、皮革作之者,屝有草、麻作之者。大凡說去,履的制工精,而屨、屝粗些。
履還有單底、復底之分。
單底的鞋稱履。履有三種:
一種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謂之“裒”;薄革的小履,謂之“鞮”;以柔皮制作、頭尖者,謂之“靸”。一種用絲制成,曰“綿履”,云夢出土的秦簡《法律答問》說:“以絲雜織履,履有文,乃為綿履。”一種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謂“不借者,小履也。以麻為之,其賤易得,人各自有,不須假借,因為名也。”也有以草為之者。
復底的鞋:“舃(xi4)”,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與履底大小相同,實心。“屐”則以木為之,或以帛為面,有的以漆畫之,下有兩木齒。《續漢書·五行志》:“延熹中,京師長者皆著木屐。婦女初嫁,作漆畫屐,五色采作絲。”
舄履的用色的標準,應與裳同色,這是古禮的通制。
《周禮》〈屨人〉注:“凡屨、舄,各象其裳之色。《禮記?士冠禮》曰:‘玄端黑屨;素積白屨;……爵弁纁屨……’”疏:“屨、舄與裳,俱在下體,其色同制,舄、屨與裳色同也。引〈士冠禮〉者驗屨舄履的用色的標準,應與裳同色,這是古禮的通制。
《周禮》〈屨人〉注:“凡屨、舄,各象其裳之色。《禮記?士冠禮》曰:‘玄端黑屨;素積白屨;……爵弁纁屨……’”疏:“屨、舄與裳,俱在下體,其色同制,舄、屨與裳色同也。引〈士冠禮〉者驗屨同裳色。” “赤舄者,象裳色故也。”《儀禮?士冠禮》:“屨,夏用葛??”注:“屨者順裳色”疏:“禮之通例:衣與冠同,屨與裳同。”由是看出,我們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諧之美。同裳色。” “赤舄者,象裳色故也。”《儀禮?士冠禮》:“屨,夏用葛??”注:“屨者順裳色”疏:“禮之通例:衣與冠同,屨與裳同。”由是看出,我們的祖先非常懂得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