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夏衣冠的復(fù)歸今天還是理想,不過,作為衣冠意識的先行者不能不先行考慮——如何在古制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時代的變遷適加調(diào)整?參天之木,必有其根,在整合設(shè)計現(xiàn)代傳統(tǒng)衣冠服制之前先看看我們幾千年的服制輪廓吧。
華夏衣冠的復(fù)歸今天還是理想,不過,作為衣冠意識的先行者不能不先行考慮——如何在古制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時代的變遷適加調(diào)整?參天之木,必有其根,在整合設(shè)計現(xiàn)代傳統(tǒng)衣冠服制之前先看看我們幾千年的服制輪廓吧。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華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見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經(jīng)過秦漢的豐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氣象,當(dāng)然其中也間雜了許多域外風(fēng)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斷絕,只剩一絲遺跡。這些沿革變遷,從規(guī)格齊整的禮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中國是禮樂文明,現(xiàn)代人疏遠(yuǎn)了“禮”的理解,實際,禮并非繁縟的多此一舉,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周禮將禮劃分為五類: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合稱“五禮”。
吉禮是祭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祭禮將列位于五禮之首;兇禮是喪葬之禮。對于亡者治喪以及對天災(zāi)人禍的哀吊都屬于此;軍禮是與軍事活動有關(guān)的戰(zhàn)事之禮,包括田獵、校閱、獻(xiàn)俘、出師等;賓禮是諸侯對王朝的朝見、各諸侯之間的聘問和會盟之禮;嘉禮則是親和萬民的喜慶之禮,包括冠笄、婚嫁、饗燕和親朋之間的慶賀活動等。
“五禮”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與各種禮儀相匹配地,發(fā)展了各種不同場合的冠服制度。祭祀有祭服,朝會有朝服,婚嫁有吉服,從戎有軍服,服喪有兇服等……
為了清晰明辨,我們將衣冠體系的場合服制分為兩類討論:古代服制,通過歷代輿服禮儀典籍勾勒主要輪廓;現(xiàn)代服制,結(jié)合了場合需求與古制接壤。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釋道服
現(xiàn)代:大致分為“禮服類”和“常服類”
(一)古代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華夏的冠服制度上溯自上古,初見端倪于夏商,基本模式成型于先秦,經(jīng)過秦漢的豐富完善,于隋唐宋明蔚成氣象,當(dāng)然其中也間雜了許多域外風(fēng)的吹拂,直到最后的斷絕,只剩一絲遺跡。這些沿革變遷,從規(guī)格齊整的禮服服制大概最容易看出。
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內(nèi)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yuǎn)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jìn)賢冠、遠(yuǎn)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cè)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種服裝有袆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 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輿服志》都有詳細(xì)說明。
1.祭服:
祭服是祭祀時所穿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莊嚴(yán)的服飾。古人非常重視祭祀,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教觀念淡薄的華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對象無非就是“天、地、人”三類——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還有先王、先祖等“人鬼”。
視祭禮之輕重,祭服分別有數(shù)種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禮,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為帝王的專屬。
冕服早在夏商兩代已有,周在其基礎(chǔ)上發(fā)展出較為完備的章服制度,并成為后世的典范和源頭。周代特設(shè)“司服”一職,專門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據(jù)不同的祭祀對象,選擇不同的衣冠服飾。按周禮祭服共有六種,合稱“六冕”
《周禮》原名《周官》,后漢鄭玄作注,稱為《周禮》。遂致此后與《儀禮》、《禮記》并稱為“三禮”而傳世。其中《周禮》所載的六冕之制,是經(jīng)史所始載歷代冕服規(guī)制所承傳之完整的載文。作為最隆重的禮服,其中涵有“禮治”與“德化”的思想體系。對后世歷代冕服制度的影響至為深遠(yuǎn),乃至奉之如圭臬。
法家治世、崇尚實用的秦曾廢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稱為袀玄(《后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zhàn)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xué),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詔禮宮博采《周禮》、《禮記》,對周代祭服整理出個頭緒,重新頒布了冕服制度。
魏晉六朝各代帝王開國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體上仍承襲東漢制度,直到北周時,才花樣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將皇帝冕服,從6種增加到10種。
華夏衣冠服制也總在社會變動的沖擊中不斷波動,而周制冠服制度總是后世效法的經(jīng)典藍(lán)本,對于禮服尤其如此。隋代結(jié)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時也恢復(fù)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漢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襲隋舊,只稍作了一些改變。
宋代是崇尚禮制的時代,三番五次頒訂服制,并進(jìn)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輿服志》或《禮儀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為繁縟。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剛剛建都立國,學(xué)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請皇帝制定祭服。無奈開國君主朱元璋認(rèn)為古制太繁,只允許在祭天地、宗廟等特大典禮中,根據(jù)漢唐制度采用袞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袞冕,也只有皇帝、太子、親王、郡王及世子可備,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專屬。
清代從明朝手中奪得天下,為了強(qiáng)化異族統(tǒng)治,武力迫使?jié)h族服滿服,傳統(tǒng)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紋被保留下來,運用到皇帝的服裝之中,其余多蕩然無存。
縱觀歷代冕服發(fā)展,冕服由冕和禮服組成,根據(jù)典禮的不同場合,總有六冕。六冕的內(nèi)容如下:
六冕:
①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單、大裘、玄(黑里揚紅)衣、纁裳(黃中并赤),玄與纁象征天與地的色彩。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
②兗冕(王之吉服):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彝五章花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九章。
③薜冕(王祭先公與饗射):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華蟲、火、宗彝三章花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紋,共七章。
④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單、玄衣、纁裳,衣繪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共五章。
⑤希冕(王祭社稷先王):冕、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繡粉米一章花紋,裳繡黼、黻二章花紋。希是繡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繡。
⑥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冕、中單、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飾,裳繡黻一章花紋。
此外,六冕還與大帶、革帶、韨、佩綬、赤舄(Xì)等相配。
十二紋章介紹
“十二紋章”就是以十二種固定的文飾,或畫、或織、或繡在天子及諸侯的官服上。一種文飾稱為一章,并以飾章的多寡來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個含義。十二紋章來源于古代華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是中華皇權(quán)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臨;
山——取其穩(wěn)重;
龍——取其應(yīng)變;
華蟲(一種雉鳥)——取其文麗;
宗彝(一種祭祀禮器,后來在其中繪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潔凈;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養(yǎng);
黼(斧形)——取其決斷;
黻(常作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
十二章紋冕服
(二)六服: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著則為“內(nèi)司服”《周禮 天官 內(nèi)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其中前三種用于祭祀,后三種用于朝會。袆衣、揄狄,闕狄,都以翟鳥為紋飾,所謂“三翟”(漢鄭玄注:“狄當(dāng)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為黑色紗榖,為了襯托出衣上的紋彩,特地在衣內(nèi)綴一層白色夾里,即《周禮》所謂的“素沙”。與這些服裝相配用的還有大帶、蔽膝及襪舄等等。
參考《通典》對六服的注釋:
①袆衣:玄色。刻繒彩繪翚文(彩絹刻成雉雞之形,加以彩繪的紋飾)從王祭先王服袆衣,王著二章紋的希冕。 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禮服。
②揄翟:青色。刻繒并彩畫搖的文飾。后從王祭先公服揄翟,王著七章紋的薜冕。 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級別的禮服。
③闕翟:赤色。只在繒上刻出文飾,而不彩畫。后從先王祭群小祀則服闕翟,王著衣無章紋、裳僅一紋的玄冕。
④鞠衣:王后親蠶禮的禮服。“黃桑服也,色如曲塵,象桑葉始生。月令:‘三月,薦鞠衣于先帝’,告桑事。” 所以,自然是桑黃色了。
⑤襢衣(展衣),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其色白。
⑥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不過也作“士妻的命服”講。《禮·玉藻》:“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諸侯之臣皆分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