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夏自古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為生民之本。《風(fēng)俗通義 愆禮》云:“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巾,所以飾首;衣,所以蔽形?!薄栋谆⑼?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絺绤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
華夏自古乃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很早就把“布帛可衣”列為生民之本?!讹L(fēng)俗通義 愆禮》云:“衣者,隱也;裳者,障也;所以隱形自障閉也。巾,所以飾首;衣,所以蔽形。”《白虎通 衣裳》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為絺绤蔽形,表德勸善,別尊卑也。”
故此,我們看到,服飾在華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風(fēng)雨、蔽形體、遮羞恥、增美飾”等一系列人類通行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著“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義?!吨芏Y 地官 大司徒》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認(rèn)為“同衣服”的風(fēng)尚才可安定萬民;在強(qiáng)調(diào)“名正言順”的華夏傳統(tǒng)中,歷代帝王問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滿清入主漢室江山,也是從衣冠入手的,衣冠的斷絕才徹底瓦解了屠刀都沒能砍斷的漢人最后的堅守……
衣冠于華夏,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
我們回首遙望,雖然不至于像某個關(guān)于新疆庫車記錄片里,一些當(dāng)?shù)氐木S吾爾人看到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上的古龜茲祖先,茫然地說:那是異教徒(因為他們信佛教),跟我們沒什么關(guān)系——但確實也迷失了許多記憶;當(dāng)今又是一個迫切需要特色的時代,歷經(jīng)苦難的中國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時候,也很懂得需要自己的“民族特色”來向世界展示。于是,我們在破碎的記憶中匆匆翻檢一番,又帶著許多迎合西方強(qiáng)勢文化思維的成分——于是,旗袍、“唐裝”被我們驕傲地視作民族文化的獨(dú)特符號……卻很少有人去想,這些最多只有三百年的、嚴(yán)重變異的符號為何能夠淹沒幾千年淵源和積淀?
要待何時,華夏才能夠不只是一個蒼白的名稱?要待何時,我們才能夠明白,我們的祖先給了我們一個多么深遠(yuǎn)美麗的名字。
衣冠斷代已六個甲子,如今又燃起了星星之火。華夏復(fù)興,衣冠先行,時代大任義不容辭,然而,恐有損五千年沉甸甸的使命,衣冠體系,總不敢妄下定義。不過,看著很多網(wǎng)友,尤其是新入門的朋友抱怨沒有完整的學(xué)習(xí)資料時,實在汗顏。于是,我們誠惶誠恐地翻故紙堆,整理歸納。雖下了力氣,但一己之見的障目之弊依然在所難免,所以,還望諸位同仁及時指點(diǎn),在交流中整合智慧及資源,將不勝感激……
★漢服的基本特征:交領(lǐng)右衽(兼有盤領(lǐng),直領(lǐng)),褒衣大袖(亦有窄衣小袖),無扣結(jié)纓(幾乎不用紐扣,而于腋下結(jié)纓系帶),線條流暢,飄逸瀟灑(這兩點(diǎn)是與同為華夏文化體系的日韓衣冠區(qū)分的鮮明特征)。
★本漢服知識體系分類法:強(qiáng)調(diào)知識的整合性、歸納性、實踐性特征,所以并未采用當(dāng)前服裝界普遍流行的“朝代式”分類法,而是致力將一個明確的輪廓展現(xiàn)給當(dāng)今需要實踐的廣大同胞;同時,也借鑒了生命科學(xué)中關(guān)于進(jìn)化論的分析法,力爭用一種演化史觀來看待問題。
★花絮一朵:縱觀幾千年的華夏衣冠,大體上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男子禮服多為衣裳制,常服呢則趨向于一體制(連裳或通裁),而女服式樣則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禮服卻為 深衣)
附2:一些定制明確的深衣)
(三)上下通裁制
三,足衣
(一)履
(二)韈
四,飾件
(一)女子飾件 頭面類,耳飾類,項飾類,臂飾類,佩飾類,妝容類
(二)男子飾件
(附:佩綬制度)
★漢服的場合著裝
古代:祭服,朝服,公服,婚服,孝服,戎服,武服,儒釋道服
現(xiàn)代:大致分為“禮服類”和“常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