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手机/免费黄视频网站/色婷婷精品大视频在线蜜桃视频/www。三级片。com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漢服

《漢服簡史》七

發表日期:2020-10-17 20:59:55作者來源:瀏覽次數:

摘要:作者:嘉林3 6、表示漢族人民、國家或文明中國衣冠等在很多情況下泛指中國的文明、國家或百姓。以下舉例說明。?唐朝李白:天下衣冠士庶,

作者:嘉林3.6、表示漢族人民、國家或文明“中國衣冠”等在很多情況下泛指中國的文明、國家或百姓。以下舉例說明。

?

唐朝李白:“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于此。”[1]是說安史之亂后人們搬遷到江南。

?

敘述南唐史事的《釣磯立談》:“當是時,天下瓜裂,中國衣冠多依齊臺,以故江南稱為‘文物最盛處’,然其濯濯,如此云爾。”[2]說的是北方士人南遷對江南文化品位的提升。

?

《宋書》:“華服蕭條,鞠為茂草,豈直天時,抑由人事”[3],此處“華服”指代漢族生活區[4]。

?

宋朝林駧在論述方言時稱:“若夫南方‘都’之音‘豬’,宋人‘來’之音‘離’,此中國衣冠之所萃,禮樂之自出,而乃如是耶?”[5]指中國文明禮樂會聚、發端之地尚且有方言。

?

宋寧宗時劉光祖奏稱:“女真乃吾痛心疾首之仇,天亡此虜,送死汴京……陛下為中國衣冠之主,人歸我而我絕之,是之謂棄人,未有為中國衣冠之主棄人而人不怨者也。”[6]《宋史》轉載:“女直乃吾不共戴天之仇,……陛下為中國衣冠之主”[7],此處“衣冠”指代的是與女真民族相對的中國文明教化[8]。

?

宋理宗時李鳴復奏稱:“彼敵之狡謀,固已視吾中國衣冠為幾上肉,排墻之禍作矣!”[9]這里的“中國衣冠”即是指宋朝(中國)百姓和文明成果。

?

南宋汪彥章奏表稱:“臣伏以天下為家,既靡殊于疆界,圣人去惡,當務絕其本根。惟北荒傳襲之區,異中國衣冠之俗,逢時休盛,舉國震驚,悉主、悉臣來襲,漢儀之舊,實墉實壑,率循周典之同蠢,茲遺孽之妖,敢肆怙終之惡。”[10]“中國衣冠”泛指中國文明制度。

?

南宋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臣竊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鐘也,人心之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豈天地之外偏邪之氣之所可奸哉?不幸而能奸之,至于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天命人心猶有所系。”[11]《宋史》的記載有刪節:“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鐘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12],此2處“衣冠”指禮樂文明制度[13]。

?

除此之外,該文亦被較多古籍記載,如南宋《宋名臣言行錄外集》[14]、元代《敬鄉錄》[15]、 《歷代名臣奏議》[16]、《文章辨體匯選》[17]等。

?

宋代詩詞:“中國衣冠禮樂先,國亡那得更求全。凄涼青蓋端誠殿,何似幽蘭一炬煙。”[18]“中國衣冠盡,孤臣蹈海邊。秦思魯連操,漢憶翌生才。”[19]

?

元代蘇天爵:“嗚呼!昔者貞祐之變,金人南播,兵燹之余,中國衣冠舊族存者無幾。”[20]“衣冠”指中原文明。這是感嘆在蒙古軍事壓力下,金國向南遷都汴京,兵災所到之處華夏文明和族群所剩無幾。

?

滿清大學士李光地:“文中子于南北朝,奪統歸北,亦有意思。晉雖簒弒,然既一統,其子孫播遷江東,中國衣冠文物在焉,得不以為正統乎?宋、齊、梁、陳相繼簒奪,年代復促。晉滅,恰值元魏興于北,修明禮樂,慨然欲復古制。春秋之法,中國用夷禮則夷之,夷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天意無中外也。”[21]這實際是枉顧民族屠殺、民族壓迫,無視滿清對“中國衣冠文物”的破壞,而試圖用歷史典故為滿清殖民中國尋求合理性。

?

3.7、通過“衣冠南渡”理解“衣冠”含義“衣冠”含義豐富,一方面,衣冠本指衣服與帽子,僅二十四史中就有約600處“衣冠”指代服飾或服飾體系;另一方面,“衣冠”對華夏文明來說意義特殊,在很多情況下被用來泛指文化、文明,或特指漢族衣冠、漢族文明。

?

1)表示漢族衣冠。如文天祥“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見衣冠是故鄉”[22],張煌言“衣冠獨帶云霞色,旂旆仍懸日月痕。”[23]王夫之“其人且視中夏為絕域,衣冠為桎梏,禮樂為贅疣,而力為夷爭其勝”[24]、“誅其長,平其地,受成賦于國,滌其腥穢,被以衣冠,漸之摩之,俾詩書禮樂之澤興焉”[25]、“痛故國之淪亡,悲衣冠之滅裂,念生民之涂炭”[26],陳名夏倡言“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太平”[27]等,其中“衣冠”都指漢族衣冠。再如清廷禁書《牧齋有學集》有37處“衣冠”,其中多處明確表示漢族衣冠。用表示廣義衣冠的詞匯表示漢族服飾,折射出古代漢族長期的文化優越感。

?

2)表示漢族文化或文明。如王夫之“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貽六百年衣冠之禍,唯此而已矣”[28],稱滿清入關為“中夏衣冠之禍”[29]。這方面筆者不再列舉過多史料,而用“衣冠南渡”之例予以說明。被古人反復使用的“衣冠南渡”(有時簡稱“南渡”)是指西晉末“永嘉之亂”和北宋“靖康之難”后,漢族政權在北方游牧民族威脅之下被迫南遷,人們避亂南方并落地生根,將由漢族承載的中原文明傳播至南方,因此“衣冠南渡”也可以說是指以漢族衣冠(漢服)為象征的中華文明重心由中原遷至南方。

?

需要指出的是,在游牧民族嗜殺鐵蹄之下,“衣冠南渡”除了指風度翩翩、衣冠楚楚的官宦和士紳南遷,在很大程度上也包含了貧賤者的南遷,使之成為全民式的大量人口南遷。例如宋代筆記《獨醒雜志》記載“衣冠南渡,劉發運寧止來自真州治所,舟行至新淦,適遇金騎,一時行舟皆為所焚,發運僅以身脫”[30],南遷之途危險重重,貧富不定。又黃宗羲《宋元學案》記宋朝建炎年間高元之隨父寄居到明州(今寧波)后家中貧困的情況:

?

◆沙隨門人

?

高萬竹先生元之

?

高元之,字端叔,武烈王瓊之七世孫也。建炎間衣冠南渡,父寓籍明州,因家焉。家貧無書,得《易》一編,口誦不輟,數日忘盥櫛。后受《易》、《春秋》學于沙隨程氏。時傅伯成為郡教授,少許可,折節與之交,由是鄉學者數百人師事之。作《變離騷》九篇。五上禮部,卒不第,而門人俱顯仕。將死,屬書樓攻媿,以歐陽子南省白欄求志文。貧不能葬,門人會葬,立祠,歲時祀之,號萬竹先生。先生事親孝,貧能輕財,復喜言兵。凡陰陽、方技、九流之說,悉能究其指歸。(參延佑《四明志》)[31]

?

在文學應用上,唐朝“安史之亂”后中國文化中心南移也被冠以“衣冠南渡”。關于“衣冠南渡”的記載和議論見諸各代史料和典籍,這里也列舉數例。

?

唐朝《史通》:“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32]《全唐文》:“國家當上元之際,中夏多難,衣冠南避,寓于茲土,參編戶之一。”[33]

?

宋代《揮麈錄》:“靖康之亂,衣冠南渡,承襲偽冒,盜名字者多矣,不可稽考,乃知舊制不為無意也。”[34]民國《宋人軼事匯編》轉載:“靖康之亂,衣冠南渡,承襲偽冒,不可稽考,乃知舊制不為無意也。”[35]

?

《三朝北盟會編》記宋高宗詔曰:“一自衣冠南渡,胡馬北侵,五品弗明,兩宮未返。”[36]南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37]、清代《續資治通鑒》[38]都有轉載。

?

南宋陸游上奏《論選用西北士大夫札子》:“臣伏睹方今,雖中原未復,然往者衣冠南渡,蓋亦眾矣。……欲望圣慈命大臣近臣各舉趙魏齊魯秦晉之遺才,以漸試用,拔其尤者而任之。庶上遵仁祖用人之法,下慰遺民思舊之心。”[39]針對朝廷用人重南輕北的情況,陸游建議選拔、任用西北諸地隨“衣冠南渡”而來的“遺才”。

?

南宋方回作《南軒集鈔》:“至本朝,諸大儒出,而后道與學之要大明于天下。衣冠南渡,得其傳而尤親切者,吾晦庵與南軒爾。”[40]認為自衣冠南渡后得道學之傳者只有朱熹和張栻。

?

明亡后王夫之作《讀通鑒論》:“晉南渡而衣冠移于江左,……所不忍亡者,永嘉以來,中原士大夫之故國,先代僅存之文物,不忍淪沒于一旦也。”[41]

?

對“衣冠南渡”的描述也反映在各代詩詞文章中,如唐朝詹琲:“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涂炭,輿輅染腥膻。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42]“衣冠墜涂炭”便是指漢文明的淪落。詩圣杜甫:“邊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43]南宋韓淲:“萬事佯休去。……擊楫凄涼千古意,悵怏衣冠南渡。淚暗灑、神州沉處。……嘆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虜。”[44]回想鐵蹄踐踏下河山破碎、中原陷落,衣冠南渡令人惆悵,指斥拒絕北伐、不復國土的求和投降派。

?

再如宋方回:“衣冠南渡紫微郎,流落天涯事可傷。”[45]文天祥:“胡馬長鳴不知數,衣冠南渡多崩奔。”[46]元張翥:“衣冠南渡悲豪杰,江漢東流變古今。”[47]明朝吳寬:“衣冠南渡仍余宋,瀍澗東來尚自周。”[48]清末支持反清革命的丘逢甲也作詩曰:“衣冠南渡避胡來,憑仗雙輪碾海開。”[49]等等。

?

由此可見,“衣冠南渡”常與“腥膻”“西蕃”“胡虜”“胡馬”“胡”等相對,進一步表明“衣冠南渡”更多是指民族磨難而非指階級貧富之分,更表明自古漢民族對表示本族“衣冠”、本族文明的認同和信仰。

?

4、推崇右衽體現民族認同精神4.1、從陸游詩稿和船山史論看左衽含義漢服體系以衣襟向右為區別于異族服裝的重要標志之一,那么漢族國家和人民為什么在生活服飾上采用右衽而逝者服飾則用左衽?服飾左衽與右衽之辨又體現了古人怎樣的思想觀念?

?

先看《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對此,唐朝孔穎達注疏曰:

?

○“皆左衽”者,大斂小斂同然,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結絞不紐”者,生時帶并為屈紐,使易抽解。若死則無復解義,故絞末畢結之,不為紐也。[50]

?

指出右衽對于使用右手的便利性,而左衽表示“不復解”意,故為逝者服飾。由此看來,漢族使用右衽可能與相比異族先進的生產力水平有關,周邊落后民族基于生活方式而使用左衽,可能也是為了便利,對此漢服吧“貞觀朔”論述稱:

?

北方民族……服裝必須適應馬上的生活。衣襟左掩能夠較少地影響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動范圍,又能更多地保護右臂不受到傷害,并且方便左手從懷中取放物品,以便騰出右手使用武器。除此之外,左胸前兩片衣襟的重疊保護較之右胸前一片衣襟更能加強對于心臟的保護作用,所以衣襟偏左居多。[51]

?

在歷史上,漢文明世界一直排斥左衽,史書常常記載人們對孔子“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的引用,說沒有管仲輔佐齊桓公遏止夷族勢力入侵,我們就要穿著異族的左衽服裝、不帶冠帽而披頭散發了。唐朝顏師古注《漢書》稱“右衽,從中國化也”[52],明末方以智記載“戎衣或從邊塞之制,故有曰左衽者”[53],到18世紀,出使北京的朝鮮使者仍發出“古所謂左衽者,或指別種耶”[54]的議論。實際上,左右衽之辨的精神文化意義要遠大于種族狹隘意義。考察愛國詩人陸游的《劍南詩稿》,有六處包含“左衽”詞匯的詩句,充分表達了詩人面對華夏故土淪陷的沉痛心情和收復中原的堅決志向,這便顯示,服飾左衽表示敗亡,右衽表示認同且對古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有重要意義:

?

爾來十五年,殘虜尚游魂。遺民淪左衽,何由雪煩冤。[55]

?

哀哉六十年,左衽淪胡塵。抱負雖奇偉,沒齒不得伸。[56]

?

遺民久憤污左衽,孱虜何足煩長纓。霜風初高鷹隼擊,天河下洗煙塵清。[57]

?

夷吾非王佐,尚足救左衽。中原消息斷,吾輩何安寢。[58]

?

中原墮胡塵,北望但莽莽。……羊裘左其衽,寧復記疇曩。[59]

?

河洛可令終左衽,穄蕘何自達修門。王師一日臨榆塞,小丑黃頭豈足吞。[60]

?

再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總結并反思漢族歷史教訓時,痛定思痛,多次提及“左衽”,用以表示漢族人民遭奴役或華夏文明的淪落:

?

當石晉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恥左衽以悲思者。……故有志之士,急爭其時,猶恐其已暮,何忍更言姑俟哉![61]

?

則求如晉元以庸懦之才,延宗社而免江淮之民于左衽,不亦難乎?故以走為安,以求和為幸,亦未可遽責高宗于一旦也。[62]

?

凡當日之能奉身事主而寡過者,皆已豫求尊俎折沖之大用,以蘄免斯民于左衽。惟染以熏心之厲,因其憩玩之謀,日削月衰,坐待萬古之中原淪于異族。[63]

?

嗚呼!一隅之亂,坐困而收之,不勞而徐定。庸臣張皇其勢以搖朝廷之耳目,冒焉與不逞之虜爭命,一潰再潰,助其燄以燎原,而遂成乎大亂。社稷邱墟,生民左衽,厲階之人,死不償責矣。[64]

?

羲之言曰:“區區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業已成乎區區之勢,為天下寒心,而更以陵廟邱墟、臣民左衽為分外之求,昌言于廷,曾無疚媿,何弗自投南海速死,以延羯胡而進之乎?[65]

?

詳曰:“今日之事,本效忠節,何可北面左衽乎?”至哉言乎!司馬楚之、王琳而知此,不為千載之罪人矣。[66]

?

僅僅考察陸游詩稿和船山史論便可發現這些例項,如果遍查中華文明古籍,必將數不勝數。由此筆者總結“左衽”的文化含義——

?

服飾左衽是周邊落后民族相對于漢族在服飾、文化和生產生活上存在顯著差異的外在表現;在華夏文化中,人們認為生者衣襟左衽是對華夏傳統文化與精神的背離,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蠻的異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礎上,“左衽”更被視為家園遭入侵、占領,甚至國家被異族滅亡、華夏文明淪落的標志。

?

因此,我們說,漢服衣領相交應取右衽是理所當然和毫無疑問的了。至于根據文物考古、檔案繪畫等資料顯示的某些情況下古代漢人穿著左衽服飾[67],可能只是少數情況,或是受野蠻異族的統治強制而使風俗趨于半開化,這無法作為“歷史上的漢服也有左衽”甚至“當代漢服也可以左衽”的學術依據。

?

筆者無意針對這些現象和文物進行服飾學、考古學的考察和分析,但為從精神層面更堅實地說明上述觀點,在這里還要附錄考察二十四史中關于“左衽”的記載,除記述漢文明周邊地區的異族風俗,基本都是漢族精英對左衽代表敗亡的持續不斷的否定和排斥——這些史料中并無反面案例,而中國人對左衽的排斥貫穿于二千多年的歷史,表明反對左衽是華夏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之一。除此之外,當代漢服復興者亦可從這些歷史記載中進一步感受古人面對服飾復雜而堅定的精神生活狀態——閱讀時此節內容或可略過。

?

?

[1](唐)李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26,中華書局1977年,第1213頁

[2](宋)史溫:《釣磯立談》,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匯編》丙編,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016頁;(宋)史溫:《釣磯立談》第15頁,《叢書集成初編》第3856冊,商務印書館據知不足齋叢書本排印

[3]《宋書》卷95,中華書局2000年,第1570頁

[4]《二十四史全譯·宋書》第3冊卷95,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2009頁

[5](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3頁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1973.cn#page/n16

[6](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30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第4008頁

?

四庫本改“天亡此虜”為“天亡此敵”,見:(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309·《災祥》頁4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3994.cn#page/n86

[7]《宋史》卷397·劉光祖,中華書局1977年,第12101頁

[8]《二十四史全譯·宋史》第14冊卷397,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8720頁

[9](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9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第1355頁

[10](宋)汪藻:《賀斬?離不表》,(宋)魏齊賢:《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2上頁24,《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450.cn#page/n48

[11](宋)陳亮:《龍川文集》頁1卷1,《叢書集成初編》第2394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金華叢書本

?

注:四庫本《龍川集》有刪節。見:(宋)陳亮:《龍川文集》卷1頁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3973.cn#page/n18

[12]《宋史》卷436•陳亮傳,中華書局1977年,第12930頁

[13]《二十四史全譯·宋史》第15冊卷436,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第9475頁

[14]“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鐘也,人心之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豈天地之外偏邪之氣之所可奸哉?不幸而能奸之,至于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見:(宋)李幼武編:《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16頁1-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1849.cn#page/n118

[15]“臣竊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鐘也,人心之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豈可一朝失守,舉此中國而棄之哉?不幸而失所守,至于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見:(元)吳師道編:《敬鄉錄》卷8頁,《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7838.cn#page/n42

[16]“臣竊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鐘也,人心之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豈天地之外更有邪氣之所可奸哉?不幸而能奸之,至于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見:(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卷92頁2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2333.cn#page/n58

[17]“臣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鐘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見:(明)賀復徵:《文章辨體匯選》卷82頁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0633.cn#page/n2

[18](宋)羅公升:《蔡州二首》,《全宋詩》第70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4350頁

[19](宋)宋無:《送鄭侍朗歸江西》,《全宋詩》第71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4745頁

[20](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16,《叢書集成續編》第109冊,上海書店影印民國適園叢書本,第694頁

[21](清)李光地撰,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卷21,中華書局1995年,第380頁;(清)李光地:《榕村語錄》卷21頁2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7901.cn#page/n44

[22](宋)文天祥:《真州雜賦》,《全宋詩》第6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3002頁

[23](明)張煌言:《答張廷臣》,黎洪、施培毅、朱玉衡選注:《華夏正氣篇》,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1頁

[24](明)王夫之:《宋論》卷2,《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59頁

[25](明)王夫之:《宋論》卷6,《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175頁

[26](明)王夫之:《宋論》卷10,《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246頁

[27]《清史稿》第32冊卷245,中華書局1977年,第9635頁;《清世祖實錄》卷82,《清實錄》第3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640頁

[28](明)王夫之:《宋論》卷1,《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34頁

[29]《讀通鑒論》卷末:“若近世李贄、鐘惺之流,導天下于邪淫,以釀中夏衣冠之禍,豈非逾于洪水、烈于猛獸者乎?”痛心疾首地批評李贄等人鼓吹自私、縱欲的思想破壞了社會倫理道德,而導致無法抵抗滿清侵略和統治。見:(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末·敘論三,《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1178頁

[30](宋)曾敏行:《獨醒雜志》頁54卷7,《叢書集成初編》第2775冊,商務印書館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31](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卷25,中華書局1986年,第989頁

[32](唐)劉知幾撰,趙呂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352頁

[33](唐)梁肅:《吳縣令廳壁記》,《全唐文》卷519,中華書局1983年,第5273頁

[34](宋)王明清:《揮麈前錄》頁116卷3,《叢書集成初編》第2770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津逮秘書本等

[35]丁傅靖輯:《宋人軼事匯編》卷20,中華書局1981年,第1093頁

[36](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6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87頁。

?

四庫本篡“胡馬”為“北騎”,見:《三朝北盟會編》卷164頁10,《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8731.cn#page/n20

[37]“一自衣冠南渡,敵馬北侵,五品弗明,兩宮未返。”見:(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04,中華書局1956年,第1696頁

[38]“一自衣冠南渡,敵馬北侵,五品弗明,兩宮未返。”見:(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117,中華書局1957年,第3100頁

[39](宋)陸游:《論選用西北士大夫札子》,(宋)陸游撰:《陸游集》·渭南文集卷3,中華書局1976年,第1994頁

[40](宋)方回:《南軒集鈔》,(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卷35頁19,《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0572.cn#page/n128

[41](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18·后主,《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695頁

[42](唐)詹琲:《永嘉亂,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憶昔吟》,《全唐詩》卷761,中華書局1999年,第8732頁

[43](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全唐詩》卷223,中華書局1999年,第2388頁

[44](宋)韓淲:《賀新郎·萬事佯休去》,朱德才主編、楊燕卷編:《增訂注釋全宋詞》卷3·1432,文藝藝術出版社1999年,第250-251頁

[45](宋)方回:《重陽吟五首》,《全宋詩》第66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1438頁

[46](宋)文天祥:《胡笳曲·右三拍》,《全宋詩》第6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3049頁

[47](元)張翥:《宗人鳴善將還武昌詩以敘別》,《蛻庵集》卷4頁9,《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0909.cn#page/n98

[48](明)吳寬:《贈河南巡撫楊貫之》,《列朝詩集》丙集第六頁25,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49](清)丘逢甲:《東山感春詩,次己亥感秋韻》,《嶺云海日樓詩鈔十三卷選外集一卷》卷8,《續修四庫全書》第1576冊影印民國鉛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6頁

[50](唐)孔穎達疏:《禮記》卷4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66頁

[51]貞觀朔:《左右衣襟:細數那些左衽現象》,漢服吧2013年5月,http://tieba.baidu.com/p/2358223638

[52]《漢書》卷64下,中華書局1999年,第2125頁

[53](明)方以智:《通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7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694頁

[54]【朝】李押:《燕行紀事》,【韓】林基中主編:《燕行錄全集》第53冊,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41頁

[55](宋)陸游:《感興》,《陸游集·劍南詩稿》卷9,中華書局1976年,第253頁

[56](宋)陸游:《哀北》,《陸游集·劍南詩稿》卷14,中華書局1976年,第413頁

[57](宋)陸游:《秋雨嘆》,《陸游集·劍南詩稿》卷15,中華書局1976年,第433頁

[58](宋)陸游:《燕堂獨坐意象殊憒憒起登子城作此詩》,《陸游集·劍南詩稿》卷18,中華書局1976年,第524頁

[59](宋)陸游:《北望》,《陸游集·劍南詩稿》卷35,中華書局1976年,第918-919頁

[60](宋)陸游:《即事》,《陸游集·劍南詩稿》卷82,中華書局1976年,第1903頁

[61](明)王夫之:《宋論》卷2,《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59頁

[62](明)王夫之:《宋論》卷10,《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218頁

[63](明)王夫之:《宋論》卷11,《船山全書》第11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265頁

[64](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6,《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248頁

[65](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13,《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494頁

[66](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15,《船山全書》第10冊,岳麓書社1996年,第588頁

[67]詳見貞觀朔:《左右衣襟:細數那些左衽現象》,漢服吧2013年5月,http://tieba.baidu.com/p/2358223638

?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
相關推薦新聞

漢服究竟有哪幾種領型?_漢服形制

可能是得益于漢服大三大制式吧,不僅演變出了多樣的袖型,也同樣,發展出了諸多的領型。像現在某寶...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782

冕服——十二紋章_漢服百科

五千年前,我們在大江大河之中開啟世界文明,從此世界上多了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浪...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516

古代“成年禮”——及冠,笄禮_漢服百科

男子二十及冠,行冠禮,長輩賜字;女子十六行笄禮,代表著已經從孩童時期告別,邁入自己的少年時期...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424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

1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2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3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4 ...

日期:2020-10-22 瀏覽次數:379

中秋佳節聚湘江 漢服同袍拜月神

摘要:“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9月15日中秋之夜,長沙一群對漢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人,...

日期:2020-10-20 瀏覽次數:369

想要穿搭“顯白”?應該這樣挑漢服!

摘要:博主從小就是“黑星人”,在變白的路上嘗試了各種辦法,自制面膜,吃水果,甚至用牛奶洗臉,然而...

日期:2020-10-20 瀏覽次數:360

漢服四大基本形制——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

摘要:形制這個詞類似于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

日期:2020-10-17 瀏覽次數:359

漢服種類之——祭服_漢服形制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對禮儀的重視,這其中就包括對祭祀的重...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342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祥紋賞析

摘要: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始終...

日期:2020-10-17 瀏覽次數:339

漢服廣袖是什么?漢服廣袖你了解多少?_漢服形制

漢服廣袖是什么?漢服廣袖你了解多少?玖玖在上一篇文 中給大家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漢服袖型,其中之一...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330

相關標簽
網站報價網站報價方案
網站建設解決方案
抖音推廣解決方案 響應式網站建設方案 手機微信網站解決方案 旅游網站解決方案
志強網絡擁有資深設計師團隊和自主系統開發技術團隊,為客戶專業定制企業品牌網站、響應式網站、商城系統、手機微信網站、外貿網站、營銷型網站、旅游網站、微信小程序、APP等。歡迎廣大客戶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