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嘉林??3 5、古籍中的中國衣冠中國服華服除漢服漢衣冠漢裝外,古人也常用中國衣冠等來表示中華服飾、漢族衣冠。?《新唐書》:十五
作者:嘉林
?
?
3.5、古籍中的“中國衣冠”“中國服”“華服”除“漢服”“漢衣冠”“漢裝”外,古人也常用“中國衣冠”等來表示中華服飾、漢族衣冠。
?
《新唐書》:“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道宗持節護送,筑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1]記載唐太宗時吐蕃松贊干布率兵迎親,很恭敬地向大唐行女婿禮節的情況,史載后來松贊干布受此影響而“漸慕華風”。
?
宋朝黃保大作《圣王施徳行禮》稱:“蕞爾外裔,使之生全天地間,而陰受容養之賜?;蛞贿M之朝會之列,得以觀吾中國衣冠禮樂之文,外而內之已為莫大之徳。”注曰:“中國,乃衣冠禮樂所自出之地。”[2]
?
沈括《夢溪筆談》認為:“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3]宋代《事物紀原》轉載:“筆談曰‘中國衣冠,自北齊已來,乃全用胡服’。”[4]清代《藝林匯考服飾篇》轉載:“夢溪筆談‘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5]
?
朱熹也曾抱怨南北朝以來中國服制在異族沖擊下失去自我:“后世禮服固未能猝復先王之舊,且得華夷稍有辨別,猶得。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后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6]中國衣冠本指漢族衣冠。實際上,漢服對當時的異族有更大影響,遼、西夏、金等政權雖都有初期禁止漢服的暴政舉措,但最終莫不吸納、部分采取了漢服制度。
?
北宋《宣和畫譜》是記載宋廷內府藏畫的譜錄,其中記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耶律倍(漢名李贊華)的畫作:“泛海歸中國,載書數千卷自隨。尤好畫,多寫貴人、酋長,至于袖戈、挾彈、牽黃、臂蒼、服用,皆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衣冠,亦安于所習者也。”[7]指其畫作不描繪漢族衣冠,概因遼國初期尚未進行規模性漢化。
?
對此,元末《圖繪寶鑒》記載:“李贊華本北虜東丹王,后唐明宗賜姓名。善畫本國人物、鞍馬,不作中國衣冠,亦安于所習者也。”[8]明代《畫史會要》記載:“東丹王李贊華,契丹大姓。善畫馬之權奇者,梁、唐及晉初重之,然畫鞍馬、人物不作中國衣冠,亦安于所習也。”[9]
?
《資治通鑒》對遼國開始改用漢式服裝的記載:“契丹主謂群臣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矣。’廢東京,降開封府為汴州,尹為防御使。乙未,契丹主改服中國衣冠,百官起居皆如舊制。”[10]宋朝《通鑒紀事本末》[11]、《契丹國志》[12]、《通鑒總類》[13]、清代《遼史拾遺》[14]等分別予以記載或轉載。
?
宋朝《東都事略》記載:“嘉祐六年,(西夏)諒祚上書自言慕中國衣冠,明年當以迎漢使者。仁宗許之。”[15]《九朝編年備要》記載:“嘉祐六年,上書言慕中國衣冠,詔許之。”[16]清代《欽定續通志》[17]、《欽定續文獻通考》[18]也予記載。
?
《三朝北盟會編》記有:“俾中國衣冠禮義之俗,永睹太平。”[19]南宋《桯史》[20]、明代《宋史紀事本末》[21]亦有記載。
?
《明實錄》記載明太祖修復漢族衣冠的詔諭:“中國衣冠壞于胡俗,已嘗考定品官、命婦冠服及士庶人衣巾、婦女服飾,行之中外,惟民間婦女首飾、衣服尚循舊習,宜令中書頒示定制,務復古典。”[22]明朝《禮部志稿》記載:“中國衣冠壞于元俗,己嘗考定品官、命婦冠服及士庶人衣巾、婦女服飾,行之中外。惟民間婦女首飾、衣服尚循舊習,令中書頒示定制,務復古典。”[23]
?
清代《明史紀事本末》記述明太祖令元俘朝見時可穿蒙古風俗服飾,并賜給漢服:“上曰:‘……只令服本俗衣以朝,朝畢,賜以中國衣冠,就令謝恩。’復謂憲曰:‘故國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禮,不必效之。亦令衣本俗衣,于中宮朝見,見畢賜中國之服,亦令謝恩。’乙亥,買得里八剌朝見奉天殿,其母及妃朝見坤寧宮,俱賜以中國服。”[24]《明史》轉載:“止令服本俗服,朝見畢,賜中國衣冠就謝。復謂省臣曰:‘故國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禮,不必效之。’亦令衣本俗服,入見中宮,賜中國服就謝。”[25]
?
“華服”多數情況下表示華美的服飾。但因其華美,“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加之古人長期使用“華夏”“中華”指代“漢族”,因而有時也表示區別于胡服的漢服。例如《舊唐書》:“行及漠南,虜騎繼至,狼心犬態,一日千狀,欲以戎服變革華服,又欲以王姬疾驅徑路。”[26]“故使曲者亂直,邪者疑正;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雖往古之軌躅,亦當今之龜鏡”[27]。
?
再如《全唐文》:“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吾子視首飾華服之制,不與向同,得非妖物乎?”[28]《資治通鑒》:“回紇諸胡……或衣華服,誘取妻妾,故禁之。”[29]宋朝陳造詩曰:“年年漢臣節,春雁與同歸。番俗尊華服,皇家后武威。”[30]等等。
?
?
[1]《新唐書》卷216上·吐蕃上,中華書局2000年,第4623頁
[2](宋)黃保大:《圣王施徳行禮》,(宋)魏天應、林子長編注:《論學繩尺》卷2頁2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8340.cn#page/n44
[3](宋)沈括:《夢溪筆談》頁3卷1,《叢書集成初編》第281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明津逮秘書本
[4](宋)高承:《事物紀原》頁106卷3,《叢書集成初編》第1210冊,商務印書館1937年
[5](清)沈自南:《藝林匯考服飾篇》卷6頁6,《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1678.cn#page/n106
[6](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91,中華書局1986年,第2327頁
[7](宋)《宣和畫譜》頁231卷8,《叢書集成初編》第1652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明津逮秘書本
[8](元)夏文彥:《圖繪寶鑒》頁25、卷2,《叢書集成初編》第1654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明津逮秘書本
?
注:四庫本篡“虜”為“部”,見:《圖繪寶鑒》卷2頁2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7767.cn#page/n82
[9](明)朱謀垔:《畫史會要》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6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440頁
[10](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資治通鑒》卷286,中華書局1956年,第9330頁
[11]“契丹主改服中國衣冠,百官起居皆如舊制。”見:(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卷42上頁42,《四庫全書薈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963.cn#page/n86
[12]“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矣。改服中國衣冠,百官起居皆如舊制。”見:(宋)葉隆禮:《欽定重訂契丹國志》卷3頁10,《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328.cn#page/n58
[13]“契丹主改服中國衣冠,百官起居皆如舊制。”見:(宋)沈樞:《通鑒總類》卷18上頁5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1114.cn#page/n110
[14]引《契丹國志》:“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矣。帝改服中國衣冠,百官皆如舊制。”見:(清)厲鶚:《遼史拾遺》卷3頁47,《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601.cn#page/n96
?
《叢書集成》本為:“改服中國,百官皆如舊制。”見:《遼史拾遺》第67頁、卷3,《叢書集成初編》第3897冊,商務印書館據史學叢書本排印
[15](宋)王稱:《東都事略》卷128頁1,《四庫全書》版,h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307.cn#page/n82
[16](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13頁34,《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5431.cn#page/n70
[17]“嘉祐六年,上書自言慕中國衣冠,愿以此迎使者。朝廷許之。”見:(清)《欽定續通志》卷604頁1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520.cn#page/n54
[18]“嘉祐六年,自言慕中國衣冠,當以此迎使者。詔許之。”見:(清)《欽定續文獻通考》卷248頁4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5809.cn#page/n174
[19](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39頁
[20](宋)岳珂:《桯史》頁69、卷9,《叢書集成初編》第2869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津逮秘書本
[21](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53,中華書局1977年,第544頁;(明)馮琦原編,陳邦瞻增輯:《宋史紀事本末》卷12頁35,《四庫全書薈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862.cn#page/n70
[22]《明太祖實錄》卷73,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1353頁
[23](明)俞汝楫:《禮部志稿》卷1頁4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6356.cn#page/n112
[24](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10,中華書局1977年,第130頁
[25]《明史》卷57,中華書局1974年,第1436頁
[26]《舊唐書》第13冊卷163·胡證,中華書局1975年,第4259頁
[27]《舊唐書》第15冊卷190上·謝偃,中華書局1975年,第4990頁
[28](唐)陳鴻祖:《東城老父傳》,《全唐文》卷720,中華書局1983年,第7414頁
?
在《太平廣記》中“首飾華服之制”作“首飾靴服之制”,見:(唐)陳鴻祖:《東城老父傳》,(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485,中華書局1961年,第3995頁
[29](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校點:《資治通鑒》卷225·唐紀41,中華書局1956年,第7265頁
[30](宋)陳造:《都梁八首》,《全宋詩》第45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809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