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在线手机/免费黄视频网站/色婷婷精品大视频在线蜜桃视频/www。三级片。com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漢服

《漢服簡史》五

發表日期:2020-10-17 20:59:53作者來源:瀏覽次數:

摘要:作者:嘉林??3 3、史籍中的漢衣冠漢裝相對于漢服,古代中國人使用漢衣冠等詞匯的頻率更高,在相關史料、典籍中不勝枚舉,在這里僅作簡單

作者:嘉林

?

?

3.3、史籍中的“漢衣冠”“漢裝”相對于“漢服”,古代中國人使用“漢衣冠”等詞匯的頻率更高,在相關史料、典籍中不勝枚舉,在這里僅作簡單列舉。先看史料中的記載。

?

記載宋初政事的《王文正公筆錄》:“景德初,契丹方睦于我,……執政間,有欲以漢衣冠賜彼來使者,(閻)承翰以為不可,曰:‘南北異宜,請各從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議為定。”[1]記述的是北宋君臣大方尊重契丹使者民俗之事。

?

相似記載較多,如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議者欲以漢衣冠賜契丹使者,承翰曰:‘南北異宜,各從其土俗可也。’上從承翰所議。”[2]《太平治跡統類》:“議者欲以漢衣冠賜契丹使者,承翰曰:‘西北異宜,各從其主俗可也。’上從承翰議。”[3]明代《說郛》:“執政間,有欲以漢衣冠賜彼來使者,承翰以為不可,曰:‘南北異宜,請各從其土俗而已。’上以承翰所議為定。”[4]

?

北宋《東京夢華錄》:“又有南蠻五姓番,皆椎髻烏氈,并如僧人,禮拜入見。旋賜漢裝、錦襖之類。”[5]南宋《三朝北盟會編》[6]、《九朝編年備要》[7]記載相似。

?

《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人對宋使的言論:“昨來,見貴朝初得燕山,舉族相慶,將謂自此復為中華人物,且睹漢衣冠之盛,不謂再有此段事,不知自此,何日再得為中華人物?”[8]

?

記載靖康之難中金軍通過屠城之脅冊立張邦昌為帝:“‘金人已欲屠城。且告相公急救一城人命。’……虜(改作金)人遣人使作漢裝,于令廳人眾中探伺。”[9]表明金人要著漢裝方便混入眾人中進行探伺。

?

記載金兵穿漢服使詐:“正月十三日夜,得泗州報至‘三十余騎詐為漢裝,見已殺退’。”[10]

?

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革樂之五音為一音,裁禮之九拜為三拜。”[11]南宋《太平治跡統類》[12]、 《宋史紀事本末》[13]、清代《續資治通鑒》[14]、《資治通鑒后編》[15]都有相同或相似記載。

?

《續資治通鑒長編》:“(李諒祚言)本國竊慕漢衣冠,今國人皆不用蕃禮。明年欲以漢儀迎待朝廷使人。”[16]清代《續資治通鑒》[17]、《資治通鑒后編》[18]等沿襲了該記載。

?

該段史事在《宋史》中的記載是:(李元昊)“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19],(李諒祚)“請去蕃禮,從漢儀。”而后“上書自言慕中國衣冠,明年當以此迎使者”[20],宋廷“許夏國用漢衣冠”[21]。清代《欽定續通志》則記:“十一月己巳,(宋仁宗)許夏國用漢衣冠。”[22]

?

宋高宗時李光奏議稱:“蓋自古離亂社稷憂危未有甚于今日者,皇天后土眷顧陛下,故十年之間強敵偽廷稍稍沮卻,東南年榖屢登,兵力漸振,中原赤子矯首望幸,庶幾復睹漢衣冠者,恃陛下徳澤有以得人心也。”[23]

?

南宋地理著《方輿勝覽》轉引史籍:“古有青衣國,與敘州相鄰。其人因賈至蜀,見漢衣冠,遂求內附,因以名焉。”[24]說的是古時青衣國人到成都經商,見漢衣冠威儀而請求成為附屬國。[25]明代《蜀中廣記》轉載:“古有青衣國與敘州相鄰,其人因賈至蜀,見漢衣冠,遂求內屬,因以名焉。”[26]

?

《宋史》:“四州之民不愿臣金,……(郭靖)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愿死于此,為趙氏鬼。’”[27]記南宋義士郭靖不棄漢衣冠而殉國的事跡。

?

元代司居敬作《元尼山圣像記》:“成都蜀有文翁石室,設孔子坐像……宋嘉祐中,王公素摹為禮殿圖,此像之最古者,然皆漢衣冠也。”清代《幸魯盛典》《山東通志》轉載。[28]

?

明初胡儼作《重修徐高士祠堂記》:“余幼時嘗游其下,土阜屹立,有亭巋然,祠孺子范土為像,乃漢衣冠也。”[29]

?

明朝官至首輔的楊一清的詩作《固原鼓樓三首》:“弦誦早聞周禮樂,羌胡今著漢衣冠。”[30]寧夏固原古城在楊一清治理下已是烽火平息、人民安居,[31]表明當地人習中國禮樂、著中國衣冠,已融入漢文明生活。

?

明代《大事記續編》:“孝靜帝即位之初,春正月癸巳,周王始服漢衣冠,改元大成,置四輔。”[32]記述南北朝史事。

?

《清實錄》:“前代北魏、遼、金、元初亦循乎國俗,后因惑于浮議,改漢衣冠,祭用袞冕,一再傳而失國祚。”[33]乾隆到晚年仍念念不忘勸阻滿清貴族和官僚“吸取”前代教訓而不得改易漢衣冠,后詳。

?

《清史稿》中多處記載涉及“漢衣冠”“漢裝”:“(皇太極)諭曰:‘昔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太祖、太宗之業遂衰。’”[34]“太宗嘗諭群臣曰:‘昔達海、庫爾纏勸朕用漢衣冠,朕謂非用武所宜。’”[35]“阿巴泰偕德格類、多爾袞、岳讬以兵四千易漢裝,從大壽夜襲錦州。”[36]“命貝勒阿巴泰等將四千人為漢裝,從大壽取錦州。”[37]

?

《皇清開國方略》對大凌河之役清軍詐穿漢服襲錦州的詳細記載:“太宗遣貝勒阿巴泰、徳格類、多爾袞、岳托率副將至備御等官四十八員、兵四千人,俱作漢裝,偕祖大壽率所屬兵三百五十人,作潰奔狀,襲取錦州。是夜二更起行炮聲不絕,錦州城中聞之以為大凌河城中人得脫,分路應援,為我軍擊敗。會大霧,人覿面不相識,軍皆失隊伍,遂各収兵,及旦而還。”[38]

?

《盛京通志》的記載:“命貝勒阿巴泰、徳格類、多爾袞、岳托率副將八員、官四十員、兵四千人,俱作漢裝,偕祖大壽率所屬兵三百五十人,作潰奔狀,襲取錦州。”[39]“命同諸貝勒統兵四千,偽作漢裝,偕大壽,作潰奔狀,夜襲錦州。會大霧,乃止。”[40]滿清《宗室王公功績表傳》轉載:“命阿巴泰、同貝勒徳格類、多爾袞、岳托率兵四千,作漢裝,偕大壽及降兵三百五十人,乘夜襲錦州。”[41]

?

《清稗類鈔》記載“漢裝回”這一服飾語言與漢族相同的少數民族群體:“唐時回紇內亂,其眾有入居陜甘等省者,漢族以其衣服語言皆與漢同,故呼曰漢裝回,一曰漢回,亦稱之曰小教。”[42]《清史稿》亦有對半漢化的西北少數民族的記載:“哈密漢裝回匪馬兆強、馬環等焚掠附城村莊。”[43]

?

《清稗類鈔》記載西北少數民族風俗:“青海之輝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漢語。男子青布紅綠帽,衣長袖,入內地,則效漢裝。婦女尚奢麗,四時衣飾富有。”[44]“青海蒙古男人入關,或有為漢裝者,其游牧時,則番裝也。”[45]記載移民南洋的華人仍有著漢裝:“巴巴新客南洋群島之華僑約分二種:一稱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馬來語而不解漢語者,然仍漢裝,其性情則已大變;一稱新客,為新自內國移殖者。”[46]

?

3.4、詩詞中的“漢衣冠”“漢裝”在古代詩文集中也能常常見到“漢衣冠”,較多地體現了古人描寫華夏衣冠時的心理活動和信仰狀態。我們先看宋代詩詞。

?

楊蟠:“易道已南矣,清風今尚寒。山人空再拜,不識漢衣冠。”[47]

?

王安石:“涿州沙上飲盤桓,看舞春風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淚落,濛濛吹濕漢衣冠!”[48]

?

鄭獬:“喜見漢衣冠,叩首或欷噓。……酹酒吊遺民,淚濕蒼山隅。”[49]

?

曹勛:“滔天逆黨作兵端,坐致酋渠詔意寬。咸與惟新皆赤子,釋囚盡復漢衣冠。”[50]“上真應御白云閑,肅立香霏玉殿寒。五百年中今應運,愿還中土漢衣冠。”[51]

?

劉克莊:“堯言播告幾絲綸,服漢衣冠易介鱗。羞戰黑山為虜將,俾王青社備藩臣。”[52]

?

樓鑰:“經帷親見犯天顏,口伐何勞抗可汗。故國應悲周黍稷,遺黎猶識漢衣冠。”[53]

?

釋如凈禪師:“平生道德邁前賢,著漢衣冠拜漢天。自是名高閑不得,阿難依舊世尊前。”[54]

?

蘇泂:“未了功名便闔棺,荒祠零落漢衣冠。知心惟有庭前柏,能與先生共歲寒。”[55]

?

胡則:“占斷煙波七里灘,漁蓑輕拂漢衣冠。高蹤磨出云涯碧,清節照開秋水寒。”[56]

?

呂南公:“黃河東背賀蘭山,回望塵沙萬里寬。土地久傳戎種姓,人民還笑漢衣冠。”[57]

?

李新:“西風落葉,方興志士之悲,塞草黃云,重卷胡塵之暗。舉單于才一郡之大,命元戎啟十乘之行,振宣皇威。恭承睿算,吊十六州之生聚,復漢衣冠,掃二百年之妖氛。”[58]

?

葉夢得:“鬢毛白盡空看鏡,髀肉銷來尚據鞍。折箠不能笞勍敵,遺規猶有漢衣冠。”[59]

?

劉敞《陰山女歌》:“嬋娟翠發陰山女,能為漢裝說漢語。春心未知向誰是,夜彈琵琶淚如雨。”[60]該詩描寫的是宋朝劉敞出使遼國目睹接伴副使馬祐與契丹女子的故事。[61]

?

沈明叔:“問云臺,還得似,釣臺巔。幾年山下,使人猶識漢衣冠。”[62]

?

洪炎:“五年鐵騎躪中原,四月江南尚薄寒。……紅日再中天地正,涂泥不辱漢衣冠。”[63]這里“漢衣冠”象征的是漢族政權。

?

文天祥《真州雜賦》序:“一入真州,忽見中國衣冠,如流浪人乍歸故鄉,不意重睹天日至此。”[64]

?

……等等。

?

由于宋代漢民族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間的融合與沖突之劇烈及其跨度時間之長史所罕見,在發展出色的工商業文明的時候,宋朝廷和百姓的陸地生存空間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擠壓,因此民族矛盾益顯沖突,這時候就理所當然地沒有了盛唐時面對諸蠻夷的大氣,而代之以對漢民族意識的強化,因此使用諸如“漢衣冠”這樣凸顯漢民族鮮明特征和正統價值觀的字眼就比以往都要頻繁了。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漢衣冠”超越服飾概念,成為宋人民族主義的精神訴求。

?

再看金、元及以后時期的詩詞。

?

吳激:“箕子朝鮮僻,蓬丘弱水寬。儒風通百粵,舊史記三韓。邑聚居巢慣,夷裝被發安。猶存古籩豆,兼用漢衣冠。”[65]表明作者的向漢之心。

?

元代虞集:“我因國破家何在,君為唇亡齒亦寒。南渡豈殊唐社稷,中原不改漢衣冠。”虞集補從兄遺詩,表達對漢文明的追慕。[66]

?

程文海:“此老今年八十三,江濱獨擅漢衣冠。文章銜袖龍蛇字,須發如霜虎豹顏。”元代程文海解官途中見83歲老郎中著漢服“龐眉皓發,衣冠偉然”,而贈詩吟頌。[67]

?

謝應芳:“鶯花紫禁囘頭夢,煙樹青山抱膝看。最憶舊游諸閣老,別來零落漢衣冠。”[68]

?

周庭震:“酎金刀布罷長安,露冷銅仙屑玉盤。畢竟皇天深有意,赤眉難改漢衣冠。”[69]

?

明朝佘翔:“車馬翩翩度七盤,蠻王負弩漢衣冠。紫薇花映昆明水,多少樓臺鏡里看。”[70]

?

何景明:“星分霧散去長安,豈意天垂云雨歡。龍劍雄雌忽復合,朝天再睹漢衣冠。”[71]

?

姚光虞:“使君千騎擁朱幡,此去誰云蜀道難。列郡分符虞岳牧,前驅負弩漢衣冠。”[72]

?

龔用卿出使朝鮮作《贈國王詩》:“國度尚存周禮樂,人文猶守漢衣冠。”[73]字面是指周漢兩代的禮樂衣冠、實則泛指中華的制度文化。

?

《列朝詩集》:“周南風俗漢衣冠,五色云中憶駐鑾。”[74]“奉祀豈諳新蠟臘,飾終猶睹漢衣冠。”[75]“邊人大半能胡語,胡騎年來亦漢裝。”[76]

?

抗清英雄張煌言:“葭管初開周甲子,蔥珩重見漢衣冠。”[77]

?

明清之際的錢謙益:“林木猶傳唐痛哭,溪云常護漢衣冠。”[78]“指示旁人渾不識,為他還著漢衣冠。”[79]

?

清代《寄鶴齋選集》:“不見漢衣冠,所遇多駏驉,關津不易過,寄跡嗟籧篨!”[80]“故家今已等夷看,陵阜邱園墓道難;日晚北邙山下路,蒿歌空展漢衣冠。”[81]

?

乾隆《御制詩集》兩首:

?

《王陵城》:“跋馬路漫漫,霜林葉已丹。猶然此巖壑,曽見漢衣冠。少戇君言信,知興母節難。霸圖劉項息,野水自寒灘。”[82]

?

《胡蘿卜》:“愛此珊瑚箸,堪登白玉盤。可蔬亦可果,宜脆復宜干。色相出元代,采烹奉可汗。成名獨惟爾,羞殺漢衣冠。”[83]

?

民國時期的高旭:“炸彈轟殘豺虎窟,河山染遍鯨鯢血。慶重生,再見漢衣冠,唐宮闕。”[84]漢唐文物表示漢族文明,詩作反映了作者的漢民族主義精神。

?

限于篇幅,以上列舉也只是筆者所能見的一小部分。

?

表示漢朝衣冠的情況不占多數

?

當然,古籍中的“漢服”“漢衣冠”有時也指漢朝服裝,相對而言,這樣的例項要少得多,本文也試舉幾例。如6世紀書法家釋智永有詩曰:“樓閣尚留唐日月,威儀猶見漢衣冠。”[85]明代《長物志·衣飾》:“至于蟬冠、朱衣、方心曲領,玉佩、朱履之為漢服也,幞頭、大袍之為隋服也,紗帽、圓領之為‘唐服’也,檐帽、襕衫、申衣、幅巾之為宋服也,巾環、襈領、帽子系腰之為勝朝(金元——引者注)服也,方巾、團領之為國朝(明朝——引者注)服也,皆歷代之制,非所敢輕議也。”[86]

?

即使如此,這些詞匯的意義有時不限于表示漢朝服裝。例如《全唐詩》:“趙佗西拜已登壇,馬援南征土宇寬。越國舊無唐印綬,蠻鄉今有漢衣冠。”[87]“唐印綬”與“漢衣冠”表示漢族文明,這是唐朝許渾出使南海郡,寫詩稱贊秦朝將領、南越國創建者趙佗將漢文化傳至南方的功績。《全宋詩》:“真仙祠館鎖層嵐,下瞰平疇十里寬。譜牒尚標唐篆額,風儀仍是漢衣冠。”[88]與之類似。

?

再如金章宗時劉昂作詞:“躉鋒搖,螳臂振,舊盟寒。恃洞庭、彭蠡狂瀾。天兵小試,百蹄一飲楚江干。捷書飛上九重天。春滿長安。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洗五州、妖氣關山。已平全蜀,風行何用一泥丸。有人傳喜,日邊路、都護先還。”[89]表明當時女真政權所進行的部分漢化,以及為表示統治中原的合法性而自詡“華夏正統”,將宋視為不如蠻夷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心態。這里“漢衣冠”字面意思是漢朝衣冠,與“舜山川”等成為政權正統、華夏文明的象征,和金國統治者所要爭取的工具,這進一步表明了古代漢族國家的先進文明及其對少數民族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

?

?

[1](宋)王曾:《王文正公筆錄》頁3,《左氏百川學海》第7冊乙集下,武進陶氏涉園影印宋咸淳本1927年

[2](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第5冊卷60,中華書局1985年,第1343頁

[3](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4頁42,民國烏程張氏刊本《適園叢書》校玉玲瓏閣鈔本版;(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4頁53,《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700.cn#page/n108

[4](明)陶宗儀:《說郛》卷16下頁4,《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9806.cn#page/n8

[5](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6·元旦朝會,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第33頁

[6]“又有南蠻五姓番,椎髻烏氈,并如僧人,禮拜入見。旋賜漢裝、金襖之類。”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7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4頁,校勘562頁

[7]“又有南蠻五姓番,椎髻烏氈,并如僧人,禮拜入見。旋賜漢裝、綿袟之類。”見:(宋)陳均:《九朝編年備要》卷30頁8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8冊,臺灣商務印書館,第861頁

[8](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5-806頁

[9](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9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6頁

?

“虜(改作金)”原頁如此,是指本書收入《四庫全書》時被篡改。

[10](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2頁

[11](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第9冊卷123,中華書局1985年,第2894頁

[12](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7頁22-23,民國烏程張氏刊本《適園叢書》校玉玲瓏閣鈔本版;(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7頁3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4701.cn#page/n142,四庫版為“革樂之八章為五音”。

[13](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卷30,中華書局1977年,第253頁;(明)馮琦原編,陳邦瞻增輯:《宋史紀事本末》卷6頁3,《四庫全書薈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857.cn#page/n8

[14](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41,中華書局1957年,第976頁

[15](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44頁14,《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937.cn#page/n28

[16](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第14冊卷195,中華書局1985年,第4730頁

[17](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60,中華書局1957年,第1457頁

[18](清)徐乾學:《資治通鑒后編》卷69頁2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9946.cn#page/n160

[19]《宋史》卷485·夏國上,中華書局1977年,第13995頁

[20]《宋史》卷485·夏國上,中華書局1977年,第14001頁

[21]《宋史》卷12·仁宗4,中華書局1977年,第248頁

[22](清)《欽定續通志》卷29頁2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8612.cn#page/n82

[23](宋)李光:《莊簡集》卷11頁1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0197.cn#page/n152;(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卷270·理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永樂十四年內府刊本,第3531頁

[24](宋)祝穆撰,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方輿勝覽》卷65,中華書局2003年,第1131頁

[25]李天明:《青衣江與青衣羌國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01期

[26](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15頁1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563.cn#page/n74

[27]《宋史》卷449·郭靖,中華書局1977年,第13230頁

[28](元)司居敬:《元尼山圣像記》,(清)孔毓圻:《幸魯盛典》卷7頁1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9462.cn#page/n144;(清)杜詔:《山東通志》卷十一之七頁8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289.cn#page/n162

[29](明)胡儼:《重修徐高士祠堂記》,《頣庵文選》卷上頁8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1179.cn#page/n208;(清)《江西通志》卷129頁56,《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7320.cn#page/n112

[30](清)李迪:《甘肅通志》卷49,《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1820.cn#page/n82

[31]慕岳:《明朝首輔楊一清與〈題固原鼓樓〉詩》,《共產黨人》2013年12期

[32](明)王祎:《大事記續編》卷45頁6,《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7534.cn#page/n62

[33]《清高宗實錄》卷1489,《清實錄》第27冊,中華書局1986年,第927頁

[34]《清史稿》第2冊卷3,中華書局1976年,第60頁

[35]《清史稿》第31冊卷225,中華書局1976年,第9187頁

[36]《清史稿》第30冊卷217,中華書局1976年,第9003頁

[37]《清史稿》第31冊卷234,中華書局1976年,第9423頁

[38](清)梁國治:《皇清開國方略》卷15頁1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5551.cn#page/n106

[39](清)劉謹之:《欽定盛京通志》卷30頁1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057.cn#page/n132

[40](清)劉謹之:《欽定盛京通志》卷66頁27,《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4070.cn#page/n120

[41](清)《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卷8頁5,《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64129.cn#page/n114

[42](清)徐珂:《清稗類鈔》第4冊·種族類,中華書局1984年,第1915頁

[43]《清史稿》第45冊卷493,中華書局1976年,第13663頁

[44](清)徐珂:《清稗類鈔》第13冊·服飾類,中華書局1984年,第6156頁

[45](清)徐珂:《清稗類鈔》第13冊·服飾類,中華書局1984年,第6168頁

[46](清)徐珂:《清稗類鈔》第4冊·種族類,中華書局1984年,第1904頁

[47](宋)楊蟠:《九師堂》,《全宋詩》第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5041頁

[48](宋)王安石:《出塞》,《全宋詩》第10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717頁

[49](宋)鄭獬:《奉使過居庸關》,《全宋詩》第10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6821頁

[50](宋)曹勛:《宮詞三十三首》,《全宋詩》第33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1167頁

[51](宋)曹勛:《游廬山將歸有作二首》,《全宋詩》第33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1170頁

[52](宋)劉克莊:《耄志十首》,《全宋詩》第5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6701頁

[53](宋)樓鑰:《送倪正父侍郎使虜》,《全宋詩》第47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9439頁

[54](宋)釋如凈:《提覺太尉張求頌》,《全宋詩》第5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2379頁

[55](宋)蘇泂:《孔明廟》,《全宋詩》第54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3955頁

[56](宋)胡則:《題嚴子陵祠堂》,《全宋詩》第2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083頁

[57](宋)呂南公:《黃九游河州》,《灌園集》卷5頁20,《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1293.cn#page/n40

[58](宋)李新:《賀宇文叔通啟》,《跨鰲集》卷26頁9,《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51325.cn#page/n118

[59](宋)葉夢得:《登南城》,《建康集》卷1頁16-17,《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0218.cn#page/n34

[60](宋)劉敞:《陰山女歌》,《劉敞公是集》頁180卷16,《叢書集成初編》第1901冊,商務印書館影印清聚珍版叢書本;(宋)劉敞撰:《公是集》卷16頁11,《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9176.cn#page/n90

[61]李浩楠:《讀遼代石刻及遼史筆記》,搜狐博客2006年2月25日,http://lihaonan1983.blog.sohu.com/1054568.html、http://lihaonan1983.blog.sohu.com/1054603.html

[62](宋)沈明叔:《水調歌頭》,《全宋詞》第5冊,中華書局1965年,第3595頁

[63](宋)洪炎:《石門中夏雨寒》,(宋)陳思、陳世隆撰:《兩宋名賢小集》卷116,《宋集珍本叢刊》第101冊,線裝書局2004年,第708頁;(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卷116頁7,《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8394.cn#page/n24

[64](宋)文天祥:《真州雜賦》序,《文山先生全集》卷13,《四部叢刊補編》第1343冊影印明刊本;《全宋詩》第68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43002頁

[65](金)吳激:《雞林書事》,(金)元好問編:《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第17頁

[66](元)虞集:《道園遺稿》卷3頁4,《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7566.cn#page/n8

[67](元)程文海:《贈汪郎中》,《雪樓集》卷26頁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3893.cn#page/n88;(清)陳衍輯,李夢生校點:《元詩紀事》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2頁

[68](元)謝應芳:《雨夜懷朱澤民》,《龜巢稿》卷3頁37-3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0974.cn#page/n76;(清)顧嗣立編:《元詩選二集》卷23頁22,《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5041.cn#page/n40

[69](元)周庭震:《漢冠》,《石初集》卷5頁16,《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0986.cn#page/n32

[70](明)佘翔:《送鄭諫議之滇南》,《薜荔園詩集》卷3頁33,《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3082.cn#page/n68

[71](明)何景明:《昔游篇》,《大復集》卷12頁1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6551.cn#page/n106

[72](明)姚光虞:《送周國雍守順慶》,(清)朱彝尊:《明詩綜》卷53頁29,《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4983.cn#page/n60;(清)康熙編:《御選明詩》卷84頁18,《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7044.cn#page/n114;(清)潘德輿著,朱德慈輯校:《養一齋詩話》卷6,中華書局2010年,第97頁

[73](明)龔用卿:《贈國王詩》,(明)嚴從簡著,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卷1·朝鮮,中華書局1993年,第31頁

[74](明)王逢:《錢塘春感六首》,(明)錢謙益編:《列朝詩集》甲集前編第4頁2,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75](明)石沆:《歲盡二首》,(明)錢謙益編:《列朝詩集》丁集第14頁84,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76](明)唐順之:《塞下曲贈翁東厓侍郎總制十首》,(明)錢謙益編:《列朝詩集》丁集第1頁27,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77](明)張煌言:《留節翁城同諸公行長至禮詩》,《張蒼水詩文集》·年譜(二),《臺灣文獻叢刊》第142種,臺灣大通書局,第264頁

[78](明)錢謙益:《歸舟過嚴先生祠下留別》,《牧齋有學集》卷3,《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5冊·影印清康熙金匱山房刻本,北京出版社,第537頁;(清)徐珂:《清稗類鈔》第3冊·獄訟類·錢謙益有學集案,中華書局1984年,第1029頁;易宗夔:《新世說》卷8《尤悔》頁13,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

[79](明)錢謙益:《顧與治書房留余小像自題四絕句》,(明)錢謙益:《牧齋有學集》卷8,《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15冊·影印清康熙金匱山房刻本,北京出版社,第582頁;(清)徐珂:《清稗類鈔》第3冊·獄訟類·錢謙益有學集案,中華書局1984年,第1029頁。

?

康熙刻本作“為他還著古衣冠”。

[80](清)洪棄生:《送梁子嘉先生歸粵長歌》,《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灣大通書局,第263頁

[81](清)洪棄生:《送許都司母出殯》,《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04種,臺灣大通書局,第358頁

[82](清)乾隆:《王陵城》,《御制詩初集》卷35頁23,《四庫全書薈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8865.cn#page/n96

[83](清)乾隆:《胡蘿卜》,《御制詩二集》卷33頁16,《四庫全書薈要》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78885.cn#page/n32

[84]高旭:《滿江紅·東京寓樓偶讀岳武穆作,感步原韻》,《高旭集》卷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73頁

[85](隋)釋智永:《登延津百角樓》,吳栻:《南平縣志》,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0&index=56

[86](明)文震亨著,陳植校注,楊超伯校訂:《長物志》卷8·衣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第325頁

[87](唐)許渾:《朝臺送客有懷》,《全唐詩》卷534,中華書局1999年,第6144-6145頁

[88](宋)方有開:《方仙翁祠》,《全宋詩》第43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7078頁

[89](金)劉昂:《上平西·泰和南征作》,(金)劉祁:《歸潛志》卷4,中華書局1983年,第32頁;(清)潘永因:《宋稗類鈔》卷8頁17,《四庫全書》版,http://archive.org/stream/06047357.cn#page/n104;唐圭璋編:《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年,第71頁

?

如沒特殊注明,文章均為江浙滬網絡推廣,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0898bike.com/html/news/
相關推薦新聞

漢服究竟有哪幾種領型?_漢服形制

可能是得益于漢服大三大制式吧,不僅演變出了多樣的袖型,也同樣,發展出了諸多的領型。像現在某寶...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782

冕服——十二紋章_漢服百科

五千年前,我們在大江大河之中開啟世界文明,從此世界上多了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浪...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516

古代“成年禮”——及冠,笄禮_漢服百科

男子二十及冠,行冠禮,長輩賜字;女子十六行笄禮,代表著已經從孩童時期告別,邁入自己的少年時期...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424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

1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2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3 古風美女唯美仙氣寫真桌面壁紙4 ...

日期:2020-10-22 瀏覽次數:379

中秋佳節聚湘江 漢服同袍拜月神

摘要:“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9月15日中秋之夜,長沙一群對漢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年輕人,...

日期:2020-10-20 瀏覽次數:369

想要穿搭“顯白”?應該這樣挑漢服!

摘要:博主從小就是“黑星人”,在變白的路上嘗試了各種辦法,自制面膜,吃水果,甚至用牛奶洗臉,然而...

日期:2020-10-20 瀏覽次數:360

漢服四大基本形制——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

摘要:形制這個詞類似于今天人所說的款式,但是談漢服的時候我們用形制不用款式。因為形制一詞還含有典...

日期:2020-10-17 瀏覽次數:359

漢服種類之——祭服_漢服形制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對禮儀的重視,這其中就包括對祭祀的重...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342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祥紋賞析

摘要: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始終...

日期:2020-10-17 瀏覽次數:339

漢服廣袖是什么?漢服廣袖你了解多少?_漢服形制

漢服廣袖是什么?漢服廣袖你了解多少?玖玖在上一篇文 中給大家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漢服袖型,其中之一...

日期:2020-10-23 瀏覽次數:330

相關標簽
網站報價網站報價方案
網站建設解決方案
抖音推廣解決方案 響應式網站建設方案 手機微信網站解決方案 旅游網站解決方案
志強網絡擁有資深設計師團隊和自主系統開發技術團隊,為客戶專業定制企業品牌網站、響應式網站、商城系統、手機微信網站、外貿網站、營銷型網站、旅游網站、微信小程序、APP等。歡迎廣大客戶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