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漸進的。不同社團的同袍湊到一起做事,建立起背靠背的信任感并非易事。
緣自走錯門
2016年秋,曲阜,禮樂大會報道日當晚,各地同袍陸續入住。
漢服北京的成員們正湊在團長房間里休息閑聊。忽然,子雒推門進來了,氣氛頓時很尬——他穿著會服,一看便知是華夏文化研習會的人。華研會是北京近幾年興起的社團,之前與漢北的齟齬和誤會難免不少。
“啊啊,不好意思,走錯了!”子雒慌張往后退。
“別走別走,來了就坐會兒吧!”妹子們把門一關,零食飲料招呼…...
華研會的團員此時也在附近房間小聚。“都是北京過來的,是不是也該去拜訪一下?”“去吧,子雒帶路!”
于是,拱手作揖、前輩兄臺,相逢一笑恩怨泯,曲阜之行成了意外的“破冰”之旅。
一改過去互不來往的狀態,華夏文化研習會(左)、漢服北京(中)、北京校園傳統文化聯盟(右)創始人在曲阜中華禮樂大會破天荒地坐在了一起,真誠交流。
同心三葉草
回京后,華研會、漢北相約共辦活動,引起不小的非議。不少人說,根本就是“三觀不合”,怎么可能合作好?的確,華研會更多是老“漢網”的思想,而漢北更認同“天漢網”的觀點,社團成員的性格、職業等結構也相差甚大。
北京校園傳統文化聯盟是北京漢服運動的 “新勢力”。這幾年北京的學生社團發展迅猛,對“社會人”多少有著天然的疑慮甚至不待見,于是校園聯盟應運而生。
“求同存異嘛!”路線觀點有差異,社會角色各不同,但大家系出同源、同氣連枝,何必老死不相往來?怎么就不能對話交流、團結合作呢?于是,北京最大的三個漢服社團坐到了一起,北京地區漢服復興周年紀念活動組委會也宣告成立。
先要立規矩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漸進的。不同社團的同袍湊到一起做事,建立起背靠背的信任感并非易事。
好在組織者們都能秉持公心。三方約定:每年的周年活動都以共同名義舉辦,風險共擔,盈虧平攤;盡量淡化各社團色彩,不按社團劃分出行路線,統一制作徽章、胸貼,不佩戴會員牌等本社團標志物;三家社團沒有誰主誰次,按年度輪流牽頭主辦,就連社團排序也約好要循環往替。
有了好規矩,很多事情就順暢了。社團骨干們一起干活,舍得分享資源,真心獻計出力,感情才能增進,信任才能鞏固,事業才能做大。
以往活動回顧:
北京地區漢服復興13周年紀念活動報道
漢服復興13周年北京同袍宣言
北京地區漢服復興14周年紀念活動報道
14周年紀念晚會會長致辭
“三”“五”始成群
君子群而不黨,組委會不是大社通吃、三分天下。對于帝都的漢服機構,大家一直是開放、悅納的態度。今年,“三葉草”迎來了兩個新朋友。
墨舞天下是一個走精致路線的社團,曾兩次在京舉辦中華傳統文化晚會。社長綻放為漢服及傳統文化的推廣奔走多年,在漢服課程普及上亦頗有作為。
漢服春晚多年來蜚聲界內,也凝聚著秦人結、維京、高山、苗霖、瑜遙等帝都同袍的心血。隨著漢春改版升級,其北京媒體中心也匯聚了更多專業人才,孕育著強勁的傳媒力量。
墨舞和漢春北京媒體中心的加入,使得組委會“五個指頭攥成拳”——成員越是特色鮮明,越能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組委會的擴容也是一種宣示:社團規模、機構性質不會成為彼此攜手并肩的障礙。這也印證了那句話:真正的興漢者,終將團結在一起。
帝都新氣象
從2016年秋起,北京漢服運動發生著令人欣喜的變化:
華研會的“漢服運動大講堂”邀請漢北的少卿會長來交流;校園聯盟的宸玉主席在14周年活動致辭中提出,聯盟要為社會組織輸送更多人才;漢北的“北萌計劃”給學生社團提供資助以及各種培訓支持……
家和萬事興,組委會成員自己的事也越來越順:
漢北進入敦和基金會種子計劃,
華研會成為中華禮樂小組理事,
校園聯盟順利完成組織重構,
綻放深度參與華服日和網絡青晚籌辦,
漢服春晚啟動“漢服重走絲綢之路”計劃……
今年11月,由校園聯盟牽頭主辦的北京地區漢服復興15周年紀念活動,在其他4個伙伴的協助下,必將更加精彩紛呈,產生更廣博的社會影響力。
拉一個群很簡單,難的是勁往一處使、做成一點事。
后記
這里講的北京故事,只是近幾年漢服界凝聚共識、走向聯合的一個縮影。
隨著資本、官方、娛樂等力量的強勢介入,不言自明的形勢倒逼著我們:
一方面,為了漢服運動的話語權和主導權不至于丟得太多太慘,弱小的我們需要尋找最大公約數,攢聚微薄的力量,發出一致的聲音;另一方面,漢服組織要借勢發展,需要在有實力有資源的政商精英面前,展現一個健康、陽光的形象。
團結,是我們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