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十幾年前,還是十幾年后,漢服圈里的口舌之爭始終沒有停止。
《Vista看天下》近日對漢服作了上述這篇深度報道。作為“圈里人”,我感謝主流雜志對漢服的關注;文章圍繞“紛爭”落筆,指出了漢服圈存在的問題,確是難得。談三點看法:
第一,紛爭確實不少,要敢于承認、虛心接受。
雖然,口水戰是網絡時代的普遍現象;雖然,展現給外界的非議,有些是來自部分根深蒂固的偏見者;雖然,熱衷于紛爭的人士事實上只占同袍的很少一部分……
但是毋庸諱言,以漢服的名義引出的“口舌之爭”,確實應該更少些。被人批個“貴圈真亂”,并不冤。
第二,漢圈紛亂,有多重的復雜且深刻之原因。
漢服運動來自民間,所謂理論亦是各方一家之言,缺少權威性,此其一也;
漢服運動起源網絡,始自民族、歷史、文化等話題,頗有思辯之舊習,此其二也;
漢服運動面廣人多、龍蛇混雜,既有持各種不同志趣的參與者,也有形形色色、略帶偏執的奇人異士,既有商業的利益之爭,又有江湖的門戶之見,此其三也;
漢服運動既保守又新潮,對有的人來說只是愛好,對有的人來說則是信仰,這江湖本身就是各種主義和思潮的大雜燴,此其四也。
第三,對圈子里的口舌之爭,我們要客觀看待。
“漢服熱”這個社會文化現象,是國人文化自覺和精神獨立的產物,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現于當代,本身就值得肯定。這種草根運動,如果還是一呼百諾、人云亦云,還是“教主和夫人仙福永享壽與天齊”,那才是真的萬馬齊喑究可哀!
并非所有爭論都是負能量,對于漢服這個行業或界別來說,有時是形成規范、達成共識的過程。近年來與漢服有關的著述、倡議日漸增多,和此前一次次學識觀點的交流碰撞恐不無關系。對于同袍個體來說,有時也是思想成熟、共同成長的過程。爭論倒逼我們反思,對一些事物的探究有沒有淺嘗輒止?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是不是有失偏頗?參與或旁觀一場爭論,常讓我們學到聞所未聞的冷知識,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看到全面真實的社會。
對于那些只會打嘴炮的鍵盤俠,損壞了同袍形象,我向來不喜。真正了解漢服運動的人都知道,這些也絕非主流——無私團結奉獻、令人感動鼓舞的人與事還是很多的。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恰如這場“漢服熱”,決非完美無缺,卻也不應棄若敝履,或避之唯恐不及。璞玉有瑕,貴在雕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