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夏秋,陸續(xù)來了幾個17、8歲的小姑娘,申請加入我們的團隊。與其他剛考入大學的人略有不同,她們都是北京市幾所中學漢服社的創(chuàng)始人或社長。
去年夏秋,陸續(xù)來了幾個17、8歲的小姑娘,申請加入我們的團隊。與其他剛考入大學的人略有不同,她們都是北京市幾所中學漢服社的創(chuàng)始人或社長。
強烈的責任心、忘我的干勁、新穎的創(chuàng)意,使我對“中學漢服社團”有了更多關注。這些“00后”的社長們,有的是讀小學時跟著父母去公園,看到過那時宣傳漢服的我們;有的是當年參加頌唱《正氣歌》的孩子,在文丞相祠看到了穿 的我們;有的是在剛讀得懂報紙時,看到媒體采訪了組織活動的我們;有的父母是老漢網(wǎng)、天漢網(wǎng)的網(wǎng)友,在家庭熏陶下,看到了激揚文字、家國情懷的我們……
正是他們這群人,在中學校園里,組織起了一個又一個、既弱小又頑強的漢服社。大家可知中學里做社團有多難?一個小社長背負了多大壓力!——經(jīng)濟不獨立,家長不支持,課業(yè)壓力大,成員不穩(wěn)定……雖然北京市的中學漢服社越來越多,但我也常聽到一些社團因后繼無人或其他原因,從此銷聲匿跡。
青少年時期是 “正三觀”的關鍵階段。過去幾年,在中學的漢服選修課及教材方面,協(xié)會投入了一些精力,也有一定效果。但我們也慢慢明白:課程與教材,更應由教育工作者來講授和編寫;漢服的校園傳播,更應由在校學生的漢服社來承擔。隨著漢服運動的推進,特別是第一批“漢二代”陸續(xù)長大,我們應當把更多資源投放到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漢服社社長以及社團指導老師上,讓中學漢服社成為在校園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據(jù)點”。
作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社會團體,從政府、基金會所得的支持和捐贈,皆源于“公益”二字,源于“漢服運動”帶來的整體社會影響力。協(xié)會自身發(fā)展的確需要錢,但是開展“北萌計劃”這樣的公益項目,是理所應當、義不容辭的。這也是協(xié)會首次以這種方式給其他組織提供支持,對于我們自身來說,既是一種嘗試,也是一次革命。如果效果良好,我們會拿出更多資源和財力把“北萌計劃”做得更深更廣。
中學漢服社就像漢服運動萌發(fā)出的嫩芽,只要有一些陽光雨露,它旺盛的生命力會使之成長為參天大樹。在我們不可避免地老去之前,就拿出力所能及的氣力,讓這些“萌芽”更滋潤、更茁壯吧!